>>> 2006年第11期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作者:陈韵正




  我所在的美国小学五年级班上,多数不知道什么是小数,有的甚至还在练习12以内的乘除法,而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不过,别因此小看了美国学生,对于“1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这样的问题他们能够脱口给出答案,可我就不一定答得出来。
  数学课开始了,只见班主任Toalson女士的办公桌上放着许多食品,莫非今天是她的生日,她要请我们吃零食吗?
  “同学们,请到我的桌子上选一件你想要的物品。”等我们都按照Toalson女士的吩咐做完之后,她又从杯子里抽出一根木签,问道:“Sally,你的巧克力豆有多重?你能在盒子上找到它的重量吗?”
  “我的巧克力豆是12盎司,约340克。”Sally指着包装盒回答说。
  被抽中的同学一一“演讲”完毕之后,老师又告诉我们美国计量单位和十进制计量单位的进率,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留给我们的是这么一道家庭作业:为什么一大袋爆米花比一小袋盐要轻得多?请说明理由。
  第二天,Toalson女士的办公桌上换上了大米、豆子、盘子、袋子等物品,难道她今天要大展厨艺,还让我们用袋子装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不成?我暗想。
  接着,Toalson女土又用抽签的方式为同学们分组,并示意我们组先到办公桌前:“今天我们将要做一个测试,你们可以用大米、豆子去估约1盎司、1磅和1千克,我会给你们这3个重量单位的砝码,你们可以借助天平去测量。”Toalson女士话音刚落,大家就开始动手了。天平的一端分别放上1盎司、1磅和1千克的砝码,另一端分别摆上等量的大米。这样我们就能直观感受到上述各重量单位的大米的分量了。
  美国的数学教学重在实践,老师经常用生活用品做例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可是在中国,我们很少有这样的实践活动,我甚至连1千克有多沉的手感都没有,而且数学应用题多数与生产有关。从我正在自学的第10册数学书上随手找个练习题看看:“永丰水泵厂计划25天制造1575台水泵,实际每天多制造12台。照这样算,完成原定生产任务可少用多少天?”我爸爸说他读小学时就做过类似的题目,由此他得出结论:中国的数学教材30年不变,脱离孩子们的生活。
  美国也有数学竞赛,但形式很特别。我到美国不久,自以为数学基础比美国同学好,就报名参加了数学竞赛,心想拿个好名次应该不成问题。可到了比赛现场,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大家不是埋头做试卷,而是在玩游戏。整个礼堂就像集市那样摆着许多摊位,每个摊位上摆放着不同类型的数学游戏,那形式就像我们春节逛庙会猜灯谜似的,猜中有奖。工作人员向我介绍说,“当你完成一项游戏后,就可以获得一个粘粘纸,当你有5个粘粘纸时,就可以到那个桌子处换一张优惠券。”
  那天我总共获得了8张优惠券,凭此可以在指定的商店买到便宜的冰淇淋、比萨等。虽然“竞赛”没有评名次,但参赛的每个人都得到了“Good job!(干得好)”的评价。
  (盛荣强荐自2006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