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杀手锏

作者:范子平




  在实验小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比如说数学老师杨芳的杀手锏是解应用题,她能把好几道应用题一气儿写在黑板上,然后一边比较它们的特点,一边同时计算。一堂课下来,这些个应用题的解法和特点就像电影一样印在学生的心上。
  作为语文老师的姚摇,因为工作时间还短,杀手锏就没有那几位资深老师的明显,但是肯定也有自己的杀手锏,要不然,怎么会才教两三年,就调整到毕业班教课还兼任班主任呢?
  姚摇讲课的特点是生动而又重点突出,很受学生欢迎。姚摇也很重视这一点。一般来说,她上课总是以学生为中心,不要说学生不好好听讲,就是哪一个学生上课精力投入不到位,没有充分动脑筋思考,她都能分辨得出来,并且她都要在课堂上用巧妙的办法纠正,一般不会拖到下一节课。
  这个学期,姚摇接了一个新班,这个新班有几个调皮鬼,姚摇对症下药,一个个谈心,很快改变了这个班的面貌。这天全学区的语文教师来听她的观摩课,姚摇虽说已久经沙场,但还是进行了认真的准备。
  她讲的是课文《春天的故事》,学生们反应热烈,积极参与,一个个发言踊跃,预先设想的教学目的都已经达到。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下边的听课老师都露出钦佩的目光。但是就在这时,她发现一个学生,就是上一任班主任特意向她交代的调皮鬼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看得很专注,一时间似乎把这一节语文课都忘记了。他在干什么呢?按说,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任务已经完成,不应该节外生枝,如果在这个时候出了什么应付不了的问题(上一任班主任说,你一不小心,这个调皮鬼就可能给你捅一个大娄子),前边的示范教学就功亏一篑了。但是,姚摇说到底还是不服气,她不相信自己会控制不了局面。她与生俱来有一种挑战心理。更主要的是,她觉得,只要有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课心不在焉,就不能说明这节课是完全成功的。她沉着地点名了:“王小路,你站起来。”
  王小路毫不在乎地站起来,手中竟然还拿着一个本子,那分明是一个数学本子。
  姚摇说:“小路,你对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一般的老师不会这样问,好像在暗示学生来挑老师的毛病。学生真要说出对你的课不满意,你又能怎么着呢?
  但是姚摇就是姚摇,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她的打算是让王小路说出自己的具体意见,然后自己循循善诱,给出解答,让他最后解除疑惑,让其他学生受启发。她说过,只有在动态中教好课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
  姚摇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她说:“没关系,你大胆说出来,我们自由对话,只要是讲真心话,其他一切都无所谓。”
  王小路说:“我对这一节课非常满意,姚老师。”
  姚摇意外了:“那你怎么上课做小动作呢?”
  王小路说:“我没有做小动作,我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本子。
  姚摇说:“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
  王小路说:“我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的,你知道的老师,这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是因为昨天上数学课我妈有病,我请假耽搁了。”
  姚摇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一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一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刚才还在为姚摇担心的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知道,姚摇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专心致志是搞好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他们相信姚摇会说出娓娓动听的道理。
  但是,谁也没想到,王小路两只手同时动作,一只手画出规范的方形,一只手画出规范的圆形,而且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们,有的好奇,有的着急,是呀,接下来姚摇该怎么办呢?
  姚摇却灿烂地笑着,透出心底的喜悦,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一节课你也完全掌握了?”
  王小路站起来,把这节课的重点,包括时代背景、重点词语、语法练习乃至意境欣赏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
  姚摇忘形地走下讲台到王小路的课桌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摇着说:“好、好、好!”
  姚摇回到讲台上兴奋地说:“你们知道高斯吗?他8岁的时候,算术就超过了他的父亲。上小学的时候,他的计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19岁的时候,他就干净利落地解决了2000年来无数数学家渴望征服的一道数学难题。后来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像王小路同学,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以后我们一定专门研究,他完全可以学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
  姚摇又说:“但是,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学习道路,如果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这只是成功的途径不同。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千万不要放弃努力。”
  课堂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张德有荐自《芒种》2006年第8期)
  责编:熊春阳 插图: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