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阅读的童年

作者:干国祥




  某学校要搞读书节,几千名学生的城市小学,被推荐给孩子的只有这么几本: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
  有位网友在她为10岁的儿子在网上建立的成长专帖中写道:“令我发愁的是儿子不喜欢阅读,在他三年级的暑假期间,我曾经给他布置了任务,每天读十页,一个假期下来,他读了六本童话、故事类的书,现在我们都开始了‘营造书香校园’这个课题,学校也一再强调阅读,但从来没有见到他主动拿起书来看过,每次读书都要给我讲条件,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激发他的阅读兴趣。我曾经在家里和他共同阅读了一段时间,那就是每天睡觉前我们共同阅读半小时,谁知读书倒成了他的催眠仙丹了,看了不到半小时,早就见周公了……”
  如果将以上两段内容联系在一起。也就有了答案——正是我们成人的推荐与规定,让孩子彻底地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与能力。
  在我的教育研究中,有一块是关于童书的。有时候,我会整天地陶醉于童书的世界,为那些童话而喜、而悲、甚至流下眼泪。譬如昨天,我就读了四本童书:德国乌韦·迪姆的《跑猪噜噜》,英国米尔恩的《小熊温尼·善》,德国克里斯蒂安·贝尔格的《爱心企鹅》和美国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而且,还为《时代广场的蟋蟀》写了一则数千字的读后感。有朋友说,这个读后感是“在蟋蟀的音乐里,你唱着自己的歌”。然而,在引发我深刻共鸣的同时,我清楚地知道,这四本书,它们各自适合不同的儿童,适合不同的年级、性别、性格,这个孩子目前遇到的问题,决定着我们只能在特定的时刻给特定孩子以某本(某几本)特定的书,而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站在你面前的这个孩子。所以,虽然《时代广场的蟋蟀》最真切地打动了我,但我不会草率地把它交给五年级以下的学生阅读,也不会草率地认同这本书的封面广告所说的“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的真挚友情足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
  在QQ里,我们几个成人讨论着《时代广场的蟋蟀》,一个成功的童书推销商说自己喜欢这本书,是因为觉得自己就像那只在城市里不断歌唱的蟋蟀,为这个浮躁喧嚣的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音乐(她是指童书);一个在异乡教书的优秀教师说自己感动于这本书,是因为自己就面临着蟋蟀柴斯特一样的选择,她要在友情的包围下,选择一个人回去,回到清贫的乡野,对着秋天的旷野歌唱;我说我被柴斯特独特的谢幕所打动,这是天鹅的绝唱,它证明一个人的所有可能性,只为自己选择完整的独特的生命,而拒绝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歌唱与生活……
  但是,这样的讨论恰恰证明了,这并不是一本适合三四年级孩子阅读的书。成人的感动是基于各自不同的生命经历,而这些经历并不能够嫁接给孩子,这些感动并不能够灌输给孩子。于是我们必须选择与孩子的梦想有关的书,与他此时此刻最深的痛苦与希冀密切相关的书。而且这些书,并不一定以伤感的面目出现,它可能是开怀大笑,用笑,来表达另一个深刻但可笑的真理。
  如果你有一个不爱读书的四年级孩子,那么《跑猪噜噜》倒可能是首选。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必要的技巧:老师,或者妈妈要先给他讲故事,当讲到紧要的时刻,譬如可爱的噜噜面临被屠宰的危险时刻,譬如楚碧一家因为房东禁止猪住在他的房子里而面临被驱逐的时候,这时候,口语的故事停止了,文字的阅读开始了。
  我出生于文化遭到“革命”的时代,从二三年级开始,我就一个人啃半部《水浒》。而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我之所以能够在那个年龄阅读一本远远超越年龄的书,是因为在那个夏天,识字并不很多的父亲会给我们讲《水浒》中的故事,如高太尉、林冲、武松……
  父亲的故事是有限的,这有限的故事带我进入一个人的阅读。阅读中的故事是无限的,它们彻底地改变了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积淀。
  我以前总是遗憾,如果那开始的一本书是《红楼梦》,是《小王子》,是《秘密花园》该多好啊!而现在我庆幸的是,那时候,有那样一本书,有那些与这本书有关的故事。
  一个特定的孩子,有很多书可以供他阅读,会带给他很多种可能性,很多种不同的精神营养品。但是,也可以这样说,最适合他此刻阅读的,最能促进此时此刻的他成长的,可能只是某几本书。
  前些天一个朋友为他朋友的女儿来向我咨询:在那个女孩的年龄里,应该读些什么书。
  很遗憾,在此之前,她没有阅读过那些本可以在更早年龄里阅读的书——在错过了年龄之后,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从本质上讲,所能够得到的,其实已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了。
  一个人在五六岁时读绘本《鼠小弟的苹果》和在十来岁时读是大不一样的,而当他成年之后再为这本书感动的时候,这个感动又完全是另外的东西了。所以,《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样的童书绘本,一定要赶在二年级之前让孩子阅读。而到了二年级,要及时地阅读像《我连肚脐眼都是漫画》这样的作品。然后,在他的精神再一次分娩时,在童年与少年的分界线上,他应该读到《黄书包》、《彼得·潘》,关于要不要长大的问题,关于不断破灭的童年梦想的问题……
  一个孩子怎么可能不喜欢一个晴天里漫天下起小猪(日本矢玉四郎《晴天下猪》)的故事呢?当然,仅仅他喜欢是不够的,他能够阅读,喜欢阅读,仅仅是童书阅读的一个选择尺度,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尺度是:这些书是不是真的能够促进他的成长?满足他此时此刻的需要,并且可能为他一生的丰富埋下种子?所以,在双重的尺度下,许多流行的、孩子们喜欢的童书,被我排除在了推荐书目之外。在我看来,仅仅有趣是不够的,仅仅能够吸引孩子是不够的。因此,市场上的大多数流行的漫画和儿童小说,虽然我并不认为它们的危害有某些人宣传的那么大,但它们并不适宜推荐给孩子阅读。我认为本来就有同样吸引力,但更富有人文意蕴的作品可以替代它们。
  于是,在了解了一些问题之后,我向那个没见面的女孩推荐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用来作青春前期爱情启蒙的童书——《长腿叔叔》。
  爱情,爱情的感觉是上帝埋在每一粒生命种子里的密码,它会在特定的时间里被生物性的因素所催发。许多时候成人只是像把头埋在沙丘里的驼鸟,认为这个问题只要不去管它,它就并不存在。可是,荷尔蒙的分泌是命中注定的事,而且人类的文化事实上在荷尔蒙起作用之前,已经在这些方面作了许多暗示——其中有些暗示是有益的,有些是有一定危险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回避这个问题呢?青春的沃土中不播种庄稼,它必定会长满杂草。而《长腿叔叔》是我为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女孩刻意选择的爱情庄稼。美好的爱情,它来自等待,来自期望,来自美好心灵的祝愿……
  我不会让孩子一个人阅读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因为这些成人化的故事中包含着更洗练的人类原型,它们更适合作为教材。
  我不会让孩子提前阅读改写过的四大名著,在他们的年龄里,有着更多不必改写的名著,进而直到他们能够饶有兴趣地阅读未经剪辑的四大名著原著。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书,这个年龄的书,其精神丰富性并不亚于四大名著的小小的童书。
  他们需要在父母和老师的陪伴下开始阅读,他们需要将一个重复了N次的故事,慢慢地转变为文字,再自己一个人从文字中寻找新的故事。
  (荐自《成长》)
  责编:唐河 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