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为什么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作者:王万举




  人生的一千个为什么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以上是《论语·雍也》中的一段话。其中“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家喻户晓,不可不解。但因读过钱穆《论语新解》及李泽厚《论语今读》,故又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因笔者深服钱、李二文,故本文先引二位先生之解。
  钱解: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以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也。《论语》中似此章于艺术性之美者尚多,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而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与艺术耳,此之谓美善合一。此乃中国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
  李解:用山、水类比和描写仁、智,非常聪明和贴切。作为最高生活境界的“仁”,其可靠、稳定、巩固、长久有如山;作为学习、谋划、思考的智慧,其灵敏、快速、流动、变迁有如水。真正聪明的人之所以常快乐,不仅因为能够迎刃而解各种问题,而且因为了解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而快乐。“仁”则似乎更高一层,已无所谓快乐不快乐。他的心境是如此平和宁静、无所变迁,成了无时间的时间:寿。“乐山”“乐水”是“人的自然化”……总之,“人的自然化”使人恢复和发展被社会或群体所扭曲、损伤的人的各种自然素质和能力,使自己的身体、心灵与整个自然融为一体,尽管有时它有可能是短时间的,但对体验生命本身极具意义。流动不居(水)而又长在(山)。“纷纷开且落”,动亦静;“日长如小年”,静含动;生活情境如同山水,有此意象,合天一矣。此岂道德?乃审美也。主客同一,仁智并行,亦宗教亦哲学,中国非真理符合论(Plato)、非解蔽发现论(Heidegger),体用一源,非本质主义,均以来源于“太初有为”故也。
  《论语》中的这段“子曰”是从直接的人生经验发源的,因此注解这段话还是要从“人”的行为出发。孔子是从观察人出发立论的,人的行为是此段议论的逻辑起点。仁爱之人,仁厚之人,其性情和行为确实如山一样稳重安静;机智之人,智慧之人,其性情和行为确实似水易变活泼。或者说,同是一个人,一般都具有山水两种心理,只不过一者为胜罢了。在这里,孔子虽然立论和观察是从个体的人出发的,但主张和喜欢的恐怕是仁智合一,以“智”(喜欢生活、生命、创造)辅仁。钱穆讲美善合一,德性与艺术合一于心灵,李泽厚讲“人的自然化”,都是指的这个意思。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在于它深奥的道理,而在于它的“实践”(中国伦常、世俗生活,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实践”)意义。这就是说,“自然是人的身体”,也是人的心灵,乐山也好,乐水也好,都是人的全部人性丰富性的展开。所谓“天人合一”,不仅仅在于改造自然,认识自然(知、行),还在于人与自然构建审美主客体关系。几十年来,李泽厚和美学实践派到处寻找“自然的人化”中那些非人工部分(如月亮)的解释,其实,在人类认识的某一历史尺度上,自然即使没有被直接改造,也已经“人化”了。“人的自然化”主要指肢体;“自然的人化”(本文意义)主要指心灵。
  (陈昌喜荐自《家庭百科报》)
  责编:郭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