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推开一扇窗

作者:董保纲




  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一部好书就是尘世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因为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人格,并且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大境界。
  捧读《与名人一起读书》,我们仿佛推开了一扇窗,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二十几位文化名人的读书故事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循着读书这个脉络,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书籍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与改变,更看到了他们成功背后的足迹。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的作品可能很多人都读过,包括那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有谁能清楚地汜得这部作品扉页上的题记写的是什么?但作家铁凝就记得:“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湮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当问及铁凝在她人生的某个阶段对她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时,她毫不犹豫地把这部四卷本的小说排在了首位。
  作家周梅森的人生中有三本书对他影响至深——《我的大学》、《巴尔扎克传》,《万历十五年》。巴尔扎克很狂妄,曾经在拿破仑的像下挂了一个条幅:你以你的剑征服了世界,我要用我的笔征服世界!这对周梅森触动很大,他从此立下雄心壮志,也要用他的笔征服世界。于是,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在14岁的那个早晨起步了。
  有“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之誉的庞中华少年时代就喜爱读书,后来不满20岁的庞中华被下放到大别山。虽然与世隔绝的生活让庞中华几乎失去了语言能力,但他的生活并不枯燥。每天晚上,读书、抄笔记、拉琴、学书法,乐此不疲,累了就到深山里奔跑,想着毛泽东在《论体育之研究》中说过的“德志皆寄与体,无体是无德志也。”1980年7月,他的《谈谈学写钢笔字》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从此庞中华一鸣惊人,走出了深山;还有肖复兴、贾平凹、周国平、张海迪、残雪等人的读书故事同样引人人胜。
  正如苏轼所言:“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书籍是人类漫长生活中的积淀,它所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精神的享受,还在于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书籍又是一个磁场,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心灵的罗盘都在这里得到感应与校正。《论语》让人们学到智慧的思考,《史记》让读者感受历史的严肃,哲学书籍又让人们学到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阅读该书,我们无法不正视今天的阅读。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更多提倡“速读”,“浅阅读”,或者干脆将文字拒之门外,单纯地“读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阅读的悲哀!相比之下,书籍的那一份独有的沉静、深远和优雅,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读书。没有书的日子会使心灵蒙尘,渐渐消蚀的读书热情会使心灵的肌肤起皱。
  但愿名人的读书故事能够唤起我们阅读的热情,找回曾经的感动,让我们在阅读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启迪自己的智慧,打开一扇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门。
  (谭伟姝荐自2006午3月20日《长沙晚报》)
  责编:欧阳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