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维尔克先生的乐章

作者:方 方




  一天深夜,《佳片有约》正在播放一个美国译制片,故事情节一点儿也不精彩,说的是一位中学音乐教师和他的学生们之间的琐碎小事。我百无聊赖地看着,想不到一会儿竟然被深深地打动了。
  影片的名宇是《维尔克先生的乐章》。
  维尔克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交响乐团指挥,他钟情于作曲,苦于没有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放弃待遇优厚的指挥家工作,到肯尼迪中学去教音乐课,心想这样就会有很多业余时间用于创作。
  可是他错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繁忙、琐碎而且令他烦恼不堪。
  音乐课上,维尔克先生讲得激情澎湃,可是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就像看马戏一样地观赏着他的表演;维尔克先生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末了问孩子们听懂了吗,他们无一例外睁着一双茫然的眼睛,拨浪鼓似地摇着头。于是,维尔克先生叹了口气,说:“很好,孩子们,你们学得很好,谢谢,今天就讲到这儿。”如此这番,维尔克先生无奈地度过了一节又一节“对牛弹琴”的课,不仅作曲计划全部落空,而且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情绪困扰之中。
  无计可施之下,一次维尔克先生别出心裁在课堂上弹唱起一首乡村摇滚乐,想不到学生一改木然呆滞的神情,竟然神采飞扬地一起唱起来,引来了教导主任的侧目和责难。只有高雅音乐能够进校园,摇滚乐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为了把孩子们引入艺术殿堂,他不惜与主任反目,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张,不久便使音乐课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科目。
  在初步尝到教学的乐趣之后,维尔克先生开始组织学校交响乐队排练。可麻烦的是,乐队奏出来的不是乐音而是噪声。维尔克先生听出,问题出在萨克斯上。他请那位演奏萨克斯的金发女孩单独试一试,果然,发出一阵撕心裂肺的、刺耳的怪叫声。可是维尔克先生微笑着说:“好的,很好,谢谢你。”排练结果很糟糕,但是临了,维尔克还是那句话:“干得不错,先生们,小姐们,今天就先到这儿。”然后他留下了那位金发女孩,问她以前学了多长时间萨克斯了,女孩说,学了三年。学了三年竟然吹成这个样子!可是先生说:“三年了?很好。看来以后我得让你放学后抽点时间来与你一起学习。”
  “你愿意教我?”“当然!”
  “太好了,三年来我一直努力地吹啊吹,可总也吹不好。现在有你来教我,就好办多了。”小姑娘一蹦三尺高。
  接下来的日子里,维尔克先生每天放学后陪女孩练习,可是效果不佳,女孩连一个连贯的乐句也吹不出来。维尔克先生很无奈,但是他不忍放弃。倒是女孩受不了了,她先是抽泣,继而嚎啕大哭:“我知道我学不好,你只是在安慰我。我家里就我最笨,我姐姐芭蕾舞跳得很好,我哥哥是出色的运动员,我爸妈是科学家,就我最没用。我以为我能学会萨克斯来证明自己也是优秀的,可是我不能……,呜……”
  维尔克先生安慰她、鼓励她,“别急,别伤心,咱们总会找到办法的。你一定能证明自己也是优秀的!”
  有一天,在经过一番徒劳的练习之后,先生让女孩休息一下。
  他问:“你平时最喜欢什么?”
  孩子说:“晚霞!妈妈说,我的头发就像晚霞,一片金色的,漂亮极了。”
  “大好了!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头发就是一片晚霞,现在你正在欣赏金色的晚霞……很好……现在你拿起萨克斯管……你正站在田野里……朝着晚霞……慢慢地举起萨克斯管……慢慢地吹……慢慢地吹出你最喜欢的乐曲……”
  小姑娘闭上眼睛,小脸上笼罩着一种幸福与祥和的光,她缓缓地,照着先生的指令做,突然,萨克斯管里传出一串连贯的、柔和的、悠扬的乐音。
  “好极了,再来一遍!”维尔克先生兴奋得手舞足蹈。
  “太好了,再来一遍!”女孩一发不可收拾,她一遍又一遍地吹着悠扬的乐曲。
  “哈!成功了!尊敬的小姐,你和你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样,也是最优秀的!”维尔克先生像孩子一样大呼小叫,小姑娘一脸灿烂,像一只花蝴蝶似的飞出去向同学们报喜。
  从此,维尔克先生的交响乐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这是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故事,它神奇地拨响了我的心弦。
  有一个黑人男孩叫路易斯,运动队教练认定他是个摔跤的天才苗子。可是他的文化课成绩大差,没有资格进运动队。但是假如他能通过选修课取得两个学分,就能参加摔跤队的训练。运动队的教练要求维尔克先生收下这个孩子,让他参加学校行进乐队,以便得到那两个宝贵的学分。
  维尔克问路易斯:“你会什么乐器?”“什么乐器也不会。”
  “你会唱歌吗?”“一点儿也不会!”
  “你识谱吗?”“一点儿也不识!”
  “你懂得节奏吗?”“一点儿也不懂!”
  维尔克先生傻眼了。这么一个孩子进乐队让他干什么呢?见先生为难的样子,教练气急败坏:“难道你愿意让一颗体育明星在还没有升起来之前就陨落?难道你办乐队的目的就是为了演出?难道你不想想这个孩子的未来?”
  先生被问住了,最后他收下了路易斯,并征求他的意见:“那么你自己觉得你在行进乐队里也许能干点什么呢?”
  路易斯说:“让我试试打鼓吧!”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可是对于一个四肢发达毫无乐感的人来说,当鼓手谈何容易!维尔克先生绞尽脑汁寻找各种方法教他:他陪路易斯拍着桌子寻找节奏感,以致于把手掌拍得通红;他陪路易斯不停地跳着双脚寻找节奏感,以致于自己把双腿跳得肿胀发麻;他陪路易斯舞动双锤在鼓上寻找节奏感,差点儿没把大鼓打穿;最后他甚至让路易斯戴上头盔,自己敲打着路易斯的头盔,让路易斯伴着他的节奏敲打鼓面。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最后,路易斯终于找到了感觉。当维尔克先生领导的行进乐队在大街上浩浩荡荡游行的时候,路易斯的爸爸,一位神采飞扬的黑人在人群中边跑边大声叫喊:“快看哪,那个鼓手,那个鼓手,多么威风!他就是我儿子,我的儿子路易斯!”
  这是电影里第二个完整的教育故事。它使我的心灵又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第三个故事有些沉闷。
  许多年后,又一后学生进了维尔克先生的音乐教室。有一个小伙子,上课总是高翘着二郎腿,不听课,也不做任何事情,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还时不时用一种挑衅的姿态对抗着维尔克先生苦口婆心的教育。所有办法都用过了,全没用。
  一天,维尔克先生带他参加一个葬礼。葬礼非常隆重,各界许多知名人士都来了。美国总统亲自派人将一面荚国国旗送给逝者的父亲,让他盖在逝者的棺柩上,并向他转告总统的问候:“请节哀顺变,你有一个好儿子,他不仅是你们家族的骄傲,也是全美国人民的骄傲!”
  傲慢的学生很迷惑:“这是个什么人,竞能赢得这么高的荣誉?”
  维尔克先生告诉他:“他叫路易斯,全荚摔跤冠军,也是奥运会摔跤冠军。他是我多年前的学生,行进乐队的鼓手。他远没有你聪明,但他很勤奋,他用自己的勤奋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