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纸上的暑假

作者:凌龙华




  在烈日的逼迫下,校园里升腾着的是一股“考气”。
  这“考气”弥漫在期末的每一个教室、每一个办公室,也让行将到来的“暑假”为之变色。
  有暑无假,暑真假假。当高期待、高压力、高利害把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抬举到前所未有的、类GDP的高度时,教育,还能回归牧歌式的“杏坛”吗?
  规模效应,流水作业,让学生的奋斗目标聚焦在“考试”上,让教师的精神家园拆迁到“考核”上。清风明月的“学习共同体”一下子蜕变为由谁来买单的“利益驱动体”。
  松懈不起,奈何不得。走向暑假,也即走向升学的硝烟战场,走向教学的竞争场。
  童年的小溪远去了,蝉鸣的暑假而今有谁“知了”?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拷问,为师如我者,“汗颜”之后竟是“汗不敢出”!
  暑假怎样过?纸上过把瘾而已。
  如果暑假还是真的,那么,我一定要给心灵放个假。丢弃“备忘录”,让纷飞的欲望重新凝聚成一泓单纯的清泉。
  如果暑假还是真的,那么,我一定要给头脑洗个澡。合起“备课本”,让诗意的栖息再次催生出一片思想的芦苇。
  删除“事务”储存,整理“关系”碎片,还身心一个活泼泼似水一般灵动的空间。暑假,我拟——
  看书,但不看“专业培训”的书。暑期,纵然不能像古人那样置身松风竹阴之下,敞怀畅读《史记》《汉书》,也要放开手脚,读一回“王小波”,读一下《九月寓言》,特别想狂览一遍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小说50强”丛书。特立独行与乡村情结,在都市浮躁的风中,正日趋沦陷。作为一名教了“许多年”书的教师,在警惕职业倦怠的同时,务必要警惕自己思维的职业僵化。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的理论引领,但“引领”是个大循环系统,有互补性,有周期性。如果教师的阅读视野始终圈定在“专业”上,教师的阅读追求依然锁定在“立竿见影”上,那么,“应教进修”之下的“应试教学”将永远没有宣告终结的纪念碑。读书是一种“为己”的快乐,如果仅仅为了“敬业”,一味违心地,硬着头皮去跟读,去啃读,那么教师的教育境界,人文气质肯定会大打折扣。特别是语文教师,最好能多读些“文化”的书、“文学”的书。须知,真正的教学参考资料,首先是原著,是文本之外的文本。读了这样的书,你教起书来,才觉得“大气”,才觉得“真切”,才觉得“天地悠悠而游刃有余”。
  行路,但不行“追随旅游”的路。暑期,除了继续地保持有声有色地在虚拟世界“探索发现”(中央电视台10频道节目)“看世界”(品牌杂志),还要继续地保持淋漓尽致地梦想“人一生要去的55个地方”(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另有《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0期“选美中国”专辑),更多的是想简简单单、真真切切,来个“骑车独游周边小镇”。不预设,不铺垫,不求助,一切随机、随缘、随性,在路上,与风一起体验久违了的魏晋人物那一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洒脱。当汗水映着夕照渐渐于涸,觅一方波澜不惊的清水塘,赤条条赴一程“胜似闲庭信步”的游泳。默想孔夫子当年的喟叹:如果,让我来选择理想,我想我会像弟子曾点一样的,郊游,沐浴,临风登台,唱着歌回家。这样的“行路”,于今,还有吗?(《论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而,我渴望,不奢侈,不从众,在烈日无语的暑假,悠悠然,把孕育童年和梦幻的故土亲历一番——江南水乡,庭园深深。
  作文,但不作“有约在先”的文。暑期,必得咬一咬牙,痛下决心,先偿还一二个再赖下去便成“无赖”的文债,这是诚信,也是一时义气的代价。想到“不识抬举”与“相逢义气”诸类的典故,我总要为自己幼稚而豪爽的承诺而后悔不已。凭什么,人家给你这大的面情?又凭什么,你能这样言而无信,偏要把“轿子”糟蹋成“畚箕”。因而,作为教师,我不想学原始积累期的商人;但囿于世俗与人类共有的惰性,暑假,我真的不想再为情“履约”。如果,有一天,我能像神仙或原始人那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我第一愿望便是不写只读,坐享其成;第二愿望便是要写作也只写自己期望写的,不写不快的文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拥有着自由的空间,我要仰望星空,天马行空,躺着,坐着,徜徉着,尽情地挥洒一些文字的清梦或文学的艳梦。夜晚,让繁星呓语:白日,由痴情说梦。凝视案头,回望书橱,作教诲的文章有几许!反思,知名教师“知名”的资本难道就是这一些功利得不能再功利、代表得不能再代表的试卷、辅导材料和教学参考吗?我迷惘,我悲哀。
  “看上去很美。”当这份书生意气的暑假计划搁笔之际,我清醒,我同样是在作秀——纸上谈兵。暑假的有无,这只是理论的定义,更是理想状态的设置。在“硬道理”面前,充其量,我只是在“企划”,而“企划”等于“愿景”,“愿景”等于“空想”。明天,我明了,第一件事,绝对就是孩子的升学择校问题。而这,或许也就是所有教育症结的所在——恨着,又不得不遵循着!
  忆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忆着那几句发自内心的话:“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忆着孔子周游列国的事,忆着他老人家那一句“随心所欲,不逾矩。”但孔子是圣人,圣人离凡人一般来说是很远很远的。
  结论:暑假,泡汤。
  推论:泡汤的暑假(有水,有假,有暑),名副其实,心向神往。
  (作者地址:江苏吴江高级中学 邮编:215200)
  责编:叶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