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为理解而教学

作者:李克建




  “为理僻而教学”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由斯宾塞基金资助的零点项目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研究开发的一个教学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为理解而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也一直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很多研究表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教育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以掌握的目标之一。“理解”的确给教育工作者出了一大堆的复杂难题:到底什么是“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应该理解哪些事物?我们如何得知学生的理解程度?又如何一直支持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
  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以及来自哈佛大学其他院系的教师和研究者进行了一些小型研究,探讨学生对某个特定概念的理解,并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发展过程中的反应。经过五年多的共同研究,“为理解而教学”模式形成了。设计、实行并反思以培养学生理解为目的的课堂实践,这就是“为理解而教学”模式的实质所在。
  
  理解“理解”
  
  什么是“理解”,这是一个中心问题。“为理解而教学”模式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明确地表述了对“理解”的看法。从“活动视角”或者“表现视角”这个意义上说,理解是指有能力针对一个主题展开一系列引发思考的活动,如解释说明,寻找证据和例子,概括归纳,类比推理,应用以及用新的方式叙述该主题,等等。
  总之,理解是在新的场景中灵活运用理论和概念的能力。理解是指有能力进行一系列行为或活动来展示对主题的掌握,并进一步加强掌握程度,是指能够学习知识并以新的方式运用知识。
  而我们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呢?答案很简单:实际应用!在“为理解而教学”模式中,这种实际应用的活动被称为“理解活动”。
  那么,是否学生进行的所有活动都是“理解活动”?显然不可能。尽管理解活动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按照定义,学生只有在超越他们的已有知识时才可能进行理解活动。而诸如判断对错,或者做有标准答案的代数刃题等,这些括动有其重要性,但是根本称不上是“理解活动”,也不能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
  
  “为理解而教学”模式构成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意味着在新情况下运用原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但是,我们究竟希望学生理解什么?怎样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怎样评价他们的进步并提供信息反馈?“为理解而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套讨论和设计课程教学的概念和思维框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理解而教学”模式包括四个重要的部分:启发性论题,理解目标,理解活动以及持续性评价(通常上述四个部分以这种方式排序,但这种排序不是强制性的。教师可以从任何一部分开始探讨课程安排)。
  
  启发性论题
  
  启发性论题具有几个关键特征:处于学科体系的中心;学生对此有兴趣;具有大量关于该主题的资料来帮助学生探讨该论题,因此容易被学生接受;与学生在校内外的经历存在多种关系;当然,教师也对此论题感兴趣。
  总有一些论题对整个学科体系来说更重要,对教师来说更有趣,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经历。因而,这些主题自然而然可以成为课程的核心,也更容易成为启发性论题。
  然而,就某些论题而言,不管是否具有启发性,都必须教授。这里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增加一些相关的、有趣的主题或相互冲突、有争议的观点,从而令该论题变得更具启发性。
  
  理解目标
  
  启发性论题的价值在于其启发性很强,每个论题都可能导致很多种不同的理解。教师们认为,对论题规定一些明确的理解目标能有效开展教学,同时,在规定理解目标时也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接下来的课程中。
  除了以单元为单位的理解目标,还有长期目标或者总体目标,有时也叫做“贯穿线索”。该类目标描述了学生最应该从该课程的学习中获得的理解。每一门课程都可能包括几条贯穿线索,而组成该课程的每一个独立的单元都会有单元理解目标,与总体目标或者说“贯穿线索”紧密联系。
  
  理解活动
  
  理解活动是培养理解能力的中心。因此,理解活动必须与理解目标紧密相连。学生则必须在整个单元或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参与表现理解和培养理解的活动。
  在围绕启发性论题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从书本或者教师那里得到与论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多种形式的理解活动来达到理解目标。一开始,这种理解活动可以相对比较简单,但接下来的理解活动应该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但学生依旧可以承受。
  
  持续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往往在一门课或一单元结束后进行,主要是给学生评分和对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这在很多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不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在整个课程学习中,学生可能随时需要标准、信息反馈、思考机会等才能进行以理解为目标的学习。该过程在“为理解而教学”模式中被称为持续性评价。
  评价的过程需要有来自教师、同伴和学生自我评估的信息。尽管存在众多合理的持续性评价的方法,但是它们都包含相同的因素:即公开的标准,有规律的信息回馈以及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频繁思考。
  以上四个概念描绘了“为理解而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当然,它们并不能涵盖所有影响学生理解的因素。其他如教室结构和师生关系等,也在学生的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理解而教学”模式只是作为一个指南,要求注重理解,同时允许教师按照适合他们的方式和个人喜好来设计单元和课程。
  
  以理解促进教学
  
  “为理解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将课堂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尽管不少教师认为,这个模式的有些方面也是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过的,但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个模式能帮助教师思考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东西,思考如何使各个部分相结合,帮助学生促进理解。它的优点不在于“新颖独特”,而在于同样重要的“越来越好”。
  更重要的是,“为理解而教学”模式不是一个僵化的模板等着教师去套用,而是一个能够容纳教师的灵活改造、不断反思、持续改进的过程。运用这一模式,更像是旅行观光,尽管有着预定的目的地,但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变化、惊喜、新的发现和自身的成长。
  (摘自《上海教育》2006午5月上半月刊)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