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7期

民办教育怪现象:我们只爱差生?

作者:佚 名




  在升学率考核体系下,普通中小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爱优”。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却纷纷出现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一些所谓的“差生”在那里受到教育之后,重返学校,并且成绩优秀。
  
  “嫌差爱优”:产生教育商机
  
  在涉足高教和中小学贵族教育领域多年后,一些民营资本把目光投向新领域——中小学“差生”教育。
  2005年初,江西庐山脚下成立了一所择差教育中心,宣称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不到一年就已接收来自除海南、西藏外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02名学生;同年,湖南邵阳成立同样以择差教育为目标的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湖北宜昌设立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第三分部……
  九江择差教育中心校长胡一夫说,他们收的学生普遍存在逃学、打架、抽烟、网瘾等毛病,有的甚至参与抢劫,“这些孩子都是普通学校不愿管、管不了的。”
  
  差生不差:不应以分数论英雄
  
  胡一夫说,成绩差的学生并非智力差,而是由于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形成品行障碍、行为异常、不良习惯、上网成瘾等问题。只要教育得当,他们将来一点都不差。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几年来已有800多名曾经的“差生”重新回到普通学校学习。
  
  择差教育:问题少女重回课堂
  
  16岁的云南姑娘王奇(化名)过去经常打架、与吸毒青年早恋、多次出走。被逼无奈的母亲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把她送到九江择差教育中心。这里为她制定了个人训练计划,一方面褒扬并发挥她的音乐特长,一方面以高强度的军训生活磨炼她的意志。过去小姑娘一天要抽2包半烟。可一个月后,她以成功戒烟作为献给母亲的生日礼物。7个月后,她转入一所重点高中学习。
  
  酷招频频,择差教育手段惹争议
  
  择差学校的存在使被普通学校遗忘的“差生”有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然而,这些民办学校的非常规教育手段和经营方式却遭到一些质疑。
  其中,择差学校收费就是一个有争议话题。这些择差学校一般要收2千元至3千元不等的基本建校费,再按2千元/月左右的标准收费,一年至少要2.6万元。
  招数1∶军训
  九江择差教育中心称,强调“先做人、再成才”的择差教育是在给普通教育“打补丁”。他们从最基本的叠被、洗衣服教起,教育内容涉及沟通交流、尊重孝敬父母、挫折训练以及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意志力、亲和力训练,学生进入良好状态后开始学科学习,为重返普通学校做准备。在这些择差教育学校,大部分时间是进行军体训练,其中穿插有强行军、劳动实践以及学习技巧训练等内容。
  招数2∶师生1∶8
  择差学校的师生比一般控制在1比8以内,远高于目前国家所规定的比例。从庐山区职高应聘到择差教育中心的胡顺安老师说,普通学校一个班六七十人,老师上完课就卷起书本走人,谈不上因材施教。而在这里他被要求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训练,随时随地找学生谈心,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招数3∶戒尺
  最引起批评的是惩戒教育。无论是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邵阳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还是九江择差教育中心,都对外公开表示自己采用戒尺。
  
  普通教育的遗憾
  
  “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
  民办择差教育现象是对现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一种补缺。经过这些学校挖空心思的“打磨”后,多数曾不爱学、学不好的“差生”的学习热情和成绩明显提高,重返普通学校。
  民办择差教育学校对待“差生”其实并无特别的办法,无非是以情感教育、鼓励教育、人文教育等手段耐心地因材施教。这是所有普通中小学都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但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面前,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一些普通中小学对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厚爱有加,对分数靠后的学生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劝“差生”退学。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教育成了针对高分学生的教育。
  要消灭“差生”现象,我们必须改革普通中小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对学生优劣的评价依据,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摘自2006年4月20日《黑龙江日报》)
  责编:子丑 插图:陈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