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种一株快乐的树

作者:尤 今




  读女儿远方来函,有一段话,深深地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初到伦敦的那些日子,目迷五色,课余之暇,老往歌剧院和电影院跑,把课外书籍彻底冷落了。我忘了自己对阅读曾经多么的狂热,也忘了我曾经从阅读当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这几天,重拾旧欢,到书店去逛,哎呀,那种一边选书一边漫读的感觉,就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痛快!听歌剧和看电影,虽然也非常享受,但我觉得那是纯感官的,至于阅读,那是属于思维层次的,也是一种让人终生上瘾的活动……”
  痛快。嘿,痛快!
  我亲爱的女儿“一语中的”地以“痛快”两字说出了阅读无可抵挡的大魅力。
  我的三个孩子,都喜欢阅读。可是,在他们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我从来不曾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强逼他们阅读。
  我常逛书局,一逛便是长长的一天。每回逛书局时,我总把他们带在身畔,我读,他们也读。我心无旁骛的全神贯注、我双目含笑的欢喜惬意,为他们就“阅读”二字作了一个无声的、最好的诠释。我们先站着看,看累了,便坐在地上看。各人在书籍里寻找自己心中的大宝藏。选到了心爱的书,不论多少本、也不管多少钱,我都会悉数为他们买下来。母子四人提着、捧着、抱着大包小包的书籍走向停车场时,心里满满满满地充塞着一种随时都会汩汩汩汩地流出来的快乐、一种有声音有色彩有亮光的快乐。
  积少成多,慢慢地,孩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书库,感觉上像个白手起家的小富翁。
  岁月无声流走,孩子逐渐成长,为了求学,天各一方。然而不论身在何处,书籍永远是他们的良伴。多年以来永不间歇的阅读,不但使他们在语言表达上掌握了无往不利的能力,也使他们对于是非观念有了比旁人更为敏锐的分辨能力,这对于远离家门而没有“守护天使”在旁督导的孩子来说,是比金子更为珍贵的。对我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把“阅读”这颗种子种植在他们“心的园圃”里,正好似为他们的人生栽了一株永远不凋不死的树;这树有个闪亮的名字,它就唤作“快乐”。这种源于心灵的快乐永恒而持久,而一个快乐的人必定同时拥有“积极、乐观、善良、知足”,等等,一生受用不尽的美丽特质。倘若我纯然以功利主义的思想作为鼓励孩子阅读的驱策力,相信他们“江山一定”,便会永远与课外书籍“诀别”了!
  结束本文前,说说一个耐人咀嚼的小故事:某富翁问三个尚在就学的孩子:“读书与游戏哪样好?”幺子不假思索地抢着回答:“当然游戏好。”富人立刻斥责道:“你实在太贪玩了!”大儿子接着慢条斯理地回答道:“自然是读书好……”话说一半就被富人打断:“你个性太迂腐了!”最后剩下次子,他不急不徐地应道:“读书即游戏,游戏即读书。”富人一听便击掌叫好:“你真不愧是我聪明的好儿子!”一点儿也没错,阅读即游戏,游戏即阅读。懂得其中精髓者,必定能够拥有比他人更丰富、更精彩、更值得留恋的人生。
  
  (李鬼摘自2005年11月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责编:欧阳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