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解谜三四千年前的中国历史

作者:佚名




  你是否注意到——多少年来,在《新华字典》《辞源》等字辞典中附着的《中国历史年表》上,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的起始及夏商两朝的截止年代前,都写着一个“约”字;直到从西周后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才有了确切的年代时间。但是,如今你再去查查新出版的《新华字典》,那《年表》中的“约”字没有了。
  要知道,删去这一个“约”字,意义重大啊!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一下子往前推了1229年。这涉及到一个重大的“科技工程”啊!
  新的年表显示,我国的夏代始于公元前2070年,止于公元前1600年;商代前期也有确切的年代框架;而商后期及公元前841年前的西周各帝王,更有了各自的准确年份。
  “约”字是怎样从中国历史年表中消失的?带着疑问,记者近日来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通过这家公司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了解这个浩大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司马迁留下的遗憾终于解决了
  
  世图公司办公的二层小楼位于北京朝内大街。在这栋古旧的小楼里,自2000年底以来,从各个侧面论证、解谜夏商周确切年代的书稿陆续送了进来,经过在这里精心编校装帧,变成一本本印制精美的《丛书》发行国内外。翻开其中任何一本,对于记者来说都无异于“天书”,不仅是那些占据了书中相当篇幅的甲骨、青铜器及其他出土器物、古墓葬遗址、古代星象图的照片,光是遍布其中、字辞典中查找不到的古文字,看上去就令人生畏。
  《丛书》中面世最早的是《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这本书只有10余万字,它的出版却在国内外史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在这本书里,人们第一次见到了集国内多学科力量,联合200多位专家学者一起攻关,研究编制出的“夏商周年表”。近年来字辞典中夏商周三代的确切年代,依据的正是这张年表。
  其实,早在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他就想为夏商周三代编年,但是他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记载不一,治学严谨的他只好留下了这个遗憾。后来许多朝代都有学者试图补齐这个纪年欠缺,但他们手里仍然只有传世文献中的若干记述,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缺少一张权威的夏商周年表,致使我们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尽管有丰富的古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并不夸张,却不能得到世界学术界的承认。国内外就曾有学者对我国上古史表示怀疑,说“三皇五帝”是后世著书人编的,夏商两朝是司马迁编造的。
  这正是国家投巨资,在国内外史学研究历史上第一次组织多学科学者联合攻关,启动这个重点工程的意义所在。
  
  2.读不懂也要看看“它是啥样子”
  
  一年多前,一个脸膛黝黑的中年汉子来到世图公司,要找“编夏商周断代书的人”。当《丛书》的责任编辑纪谊出现在他面前时,这个中年汉子带着浓浓的西北口音腼腆地说;“咱不买书,这些书咱读不懂,咱来只是想看它们一眼,看看它们是啥样子。”
  像这样专程跑到北京,只为“看一眼”《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啥样”的农民,几年来纪谊接待过四五位。他们多来自夏商周三代曾经建立都城的河南、山西等地,有的来自江浙。他们对于故土悠久的历史有份独特的情怀。
  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是在2000年9月断代工程通过了国家验收、“夏商周年表”问世的同时宣布的。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完整的三代年代学研究的资料,工程项目办公室决定,与夏商周断代相关的研究报告、考古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文集都要分别成书出版。
  5年来,《丛书》一直在陆续出版发行,目前已有19个研究报告和文集完成。这套《丛书》中的各种研究报告和文集,历史、学术价值甚大,订单早已从海内外学术机构飞来。
  有趣的是,据说,对这套《丛书》感兴趣的还有盗墓贼和文物走私贩子。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警方在一些盗墓贼和文物走私贩子的家里搜缴赃物时,经常会看到旁边还放着《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
  
  3.用20倍显微镜放大甲骨文
  
  《周原甲骨文》是《丛书》中出得较早的一本。提起这本荣获了2002-2003年度中国图书奖的书,责任编辑纪谊说:“书里到处是甲骨文和各种古文字,电脑造字和校对的难度远远超出预料;放大后的甲骨照片在书中的比例尺处理,也费了不少劲。”
  周原是3000多年前周人的重要发祥地。在今天的地图上,这个地点在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境内。和商代的居民一样,周人也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也在甲骨上刻记卜辞,刻记他们社会生活中发生过的事。1977年至1979年,在周原遗址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周人留下的17000余片甲骨,其中293片被判定刻有文字。
  打开《周原甲骨文》一书,正文首页上一片放大后的甲骨照片映入眼帘,细看比例尺标注,这片甲骨只有指甲大小,上面竟刻了30个字。纪谊说,周原甲骨上的文字大多小如粟米,堪称我国的早期微雕艺术品。断代工程重新整理了这批甲骨,用20倍显微镜观察上面的每一道划痕,通过有无刻锋和笔划形状的差别,来辨别是不是字;所有有字甲骨的照片都被清晰地彩色放大,写出释文,用比例尺标明每片的原来尺寸,收入书中,能够一目了然。
  
  4.天文历法软件破解千古之谜
  
  如今这个科技时代,要确定一个历史年份,已经是各路专家联合行动了。先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着手研究,然后是天文学家、化学家、生物物理学家介入,还要动用计算机软件和碳14测定呢。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技术,来测定考古出土的各种祭牲骨头和人骨、卜骨、木炭的年代,是这次断代工程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对古文献及考古出土的青铜器、甲骨文等材料中的天文历法记录进行搜集、整理、鉴定,然后运用现代天文学的计算方法和先进的天文学软件,按照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对它们进行推算,找出天象发生时的具体年代日期,是专家们采用的又一个重要方法。《丛书》8个研究文集中,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就占了6个。
  周武王举兵征伐商纣王获胜,建立了西周政权。因此,找出武王克商之年,是夏商周断代中的一个关键课题。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的系列样品,用碳14测年的方法测得的伐纣年代范围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之内;天文学家则用青铜器铭文及文献中的天象记录进行计算,在这30年的范围内,得出了公元前1046年为西周元年的结论。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是古文献中对西周时奇异天象的一个明确记录。有学者曾指出,“天再旦”的意思是说日出之际发生了一次日全食,年代在公元前899年。1997年3月9日我国境内发生日全食,专家观测到,太阳出来前,天已经亮了;一会儿天色变黑,几分钟后日食过去,天又亮了。这个观测印证了把“天再旦”作为日食记录是可靠的。经过计算,算出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48分发生过日食,可以在西周郑地造成“天再旦”的现象。这样,就找到了西周第7个王——懿王登基的确切日子。
  
  5.考古新发现修正以往结论
  
  参与工程的专家们仍强调,断代工程制定的三代年表只是这项研究步入新阶段的标志。有的专题报告已经完成,却因新的考古发现而着手修改。这些不得不进行的修改,使这套丛书的出版节奏大大放慢。
  2000年,盗墓贼在山西曲沃挖开了两个古墓,里面出土的器物铭文清楚地写着这是晋侯某某。在此之前,考古学家们的研究认为,西周晋侯的墓地已全部挖完了,一共有八代晋侯。但从盗墓贼挖出的古墓中又冒出来了两个晋侯,晋侯的位次就需要重新排定了,即将付印的《晋侯墓地分期与年代测定》一书,又重新修订。
  位于河南西部的二里头遗址,是探讨夏年代的一个主要对象。在5年前出版的《简本》中,这个遗址的年代上限被认为是公元前1880年。2002年,考古学家对河南新密的新砦夏代遗址再次进行挖掘,对这里出土物品的判定和碳14测年的结果,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上限被重新推定为公元前1750年上下。相应地,研究报告也要作修改。
  《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研究报告的完成与出版趋于同步,考古新发现也推进着研究。全套《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出版,还有待时日。但是海内外图书馆、学术机构与学者们,正翘首追踪它们的出版进度。
  
  (王孝健荐自2006年2月21日《新民晚报》)
  责编:欧阳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