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中国高校之怪现状——论文厚、学历高、官味浓

作者:李亚彪 郭奔胜 顾立林




  高校论文越堆越厚,为什么精品并不多?培养的学生学历越来越高,就业为何一难再难?有的高校“衙门化”越来越严重,“官本位”意识越来越浓。人们心中的“象牙塔”,到底还要倾斜多少度……
  论文越堆越厚精品有几何
  在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校园网论坛上,去年上半年,两则留言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位网民留言,对上海交通大学57岁的教师晏才宏的去世表示感慨。晏才宏由于没有论文,去世前仍是讲师,网民感慨于他淡泊名利、对职称从未挂怀的洒脱精神,认为在现行评价体制下,书教得再好也当不上教授。又有网民对浙江一名大学教授3年发表80余篇论文一事进行了评论:“当你肆无忌惮连篇累牍地在垃圾杂志上疯狂‘制造’论文时,你是否想到过你正在浪费国家所给予你的巨额科研资金和巨大荣誉?你的良心何在……难道你每篇论文的7000元奖金和明星教授的风光比什么都重要吗?”
  “一个教师优秀与否,到底是看论文、科研还是教学?事实上,真正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刀切’。”吉林大学教授连建设说。
  黄河科技学院院长胡大白说:“现在论文研究成果转化率少得可怜,有的不到20%,这是一个悲哀。”有的教育界人士表示,越堆越厚的论文在社会上广受质疑,这与诸多领域创新乏力对比,形成了莫大的讽刺。
  学历越来越高“泡沫”知多少
  “我带了6名博士生,已经觉得力不从心了,真不知道那些带20名博士生的教师是怎么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周来水感慨地说。
  近年来,国内大学培养的高学历学生数量增速惊人。目前,在校研究生近百万人。近5年,年平均增长23%;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
  在高速增长的背后,催生了种种怪现象:一个只有1万名本科生的学校,研究生却招了5000名;一个科研任务本来就很重的教授,却要带2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一些学生不管成绩怎么样,总想花钱打通关节,再高的文凭也要拿到手……
  “这很不正常。”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亚说,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能搞“批量生产”。国外招收博士生的学校占整个学校数量的10%左右,而我国高达30%以上。现在无论是硕士点还是博士点,校际间争抢得都十分激烈,而且不顾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拿招生当政绩,以规模大为荣,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一些教师说,实际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缺乏的是实用型技能人才,而非“虚高”学历者。
  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说,提高教育质量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高教发展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五年内翻了一番。大发展后如何处理规模与质量的问题,是高校面临的课题,有规模缺质量的高等教育,并不是扩招的初衷。
  官味越来越浓“主角”错位又是谁
  学校“升格热”,同样是一个令人眼花的现象: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升重点,重点还要升综合性的大学;对应的还有处级学校、厅级学校以及处级教授、厅级校长。一位曾到高校采访过的记者说,不知道从啥时候起,高校出现这么多“干部”。
  在许多人看来,“官本位”观念向“象牙塔”侵蚀,出现了按官位大小分配科技资源和荣誉的趋势。一个教授想拿到一个项目非常不容易,可如果当了科技处长,他就有做不完的项目。一位高校老师说,现在申请项目,有时候学术身份往往不是第一位,而是看申请者在学校的行政职务,校长比处长好拿,处长比普通教授好拿。
  当了官的教授,为了维持自己的学术地位,或放弃做第一流研究项目的念头,只做一些容易完成、不太重要而又有经费的工作;或利用手中权力和对经费的控制,窃取甚至抢夺别人的科研成果。一些非业务出身的高校行政人员也趁机“搭车”,混个博士、硕士头衔。
  有的教育界人士说,高校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和教师,但有的学校却颠倒了。在人们眼里最风光的是那些当了“领导”的教授们,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社会资源,还占据了一些重要项目;他们不用整天呆在实验室里,却每年都有成果申报和获奖证书;他们不太愿意走上讲台,却热衷于到外面“赶场子”。在他们的名片上,一个个醒目的行政职务赫然在列。
  “教育行政化,现在到了非制止不可的时候了。”北方一所著名院校的杨教授说。在学校里,行政部门越来越起主导作用,有的学校从一个教育学术单位变成了等级森严的机关。这位老教授回忆说,过去学校一再强调行政后勤是为教师服务的,要尊重教师,特别是有的老教师进门后,要站起来回答问题;现在教师连报销等小事也要看科员的眼色行事,高校的“衙门”也越来越深了。
  “以前只有个别机关才存在的腐败现象,现在也在高校出现,这正是高校行政化的表现。不少高校行政后勤的财务、人事、采购等部门,手中或有人权或有财权,希望他们自警自重。”杨教授说。
  
  (摘自2006年3月29日新华社电讯)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