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邮史趣闻

作者:候 军




  信封溯源
  
  寄信用信封,其直接目的是保守秘密。为此,古希腊奴隶主曾剃光奴隶的头发,把“信”写在头皮上,待奴隶头发长长后,再将“信”遣往收件人。对方剃去奴隶的头发,便可知道“信”的内容。在纸发明以前,人类使用的就是这类奇特的“信封”。公元10世纪,亚述人在粘土片上刻写书信,然后把信密封在陶坯里,烧制成陶器送给收信人,收信人打碎“陶信封”才能读信。
  中国人早期还使用过“木牍”,即先在木板上写好信,再在上面压一块标明收信人的木板,作为信封。后来,中国人发明的火漆经印度传人欧洲,很快成为欧洲人保守通信秘密的法宝。法国人在使用火漆加封时,以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内容——棕漆为赴宴请柬,红漆为官方文件,白漆为婚嫁喜庆。
  1820年,英国书商布鲁尔在海滨逗留时,发觉那些度假的女士热衷于写信而又怕泄露秘密,于是设计制作了一批纸质信封。24年后,两个伦敦人制成了第一台生产信封的机器。
  1865年,德国画家莱特斯姆在硬纸片上作了一幅画,并在背面写了一些字,准备寄给远方的友人。他一时找不到大的信封,就去同邮局职员商量。邮局职员左思右想,最后建议他把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写在画的背面,把画作为“公开信”寄发出去。莱特斯姆欣然接受,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明信片。
  
  最早的邮箱
  
  1488年,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巴托洛梅欧率领船队绕过好望角,在南非海岸遇到了大风暴。结果船翻人亡。风平浪静后,幸存者准备返航驶上归途。临行前,有一个军官详尽地记下这次遭难的前因后果,并将笔录放进一只皮鞋里,后又将鞋挂在离岸不远的一棵树上。他的本意是如果他们不能平安抵达祖国;这只皮鞋里的信就可以告诉后人他们的下落和去向。整整一年后,另一批去印度的葡萄牙水手途经此地靠岸登陆。其中一个叫索奥·诺瓦的航海家发现了皮鞋及藏在里面的信。索奥·诺瓦读完信后,在自己同胞蒙难之处建起了一个小礼拜堂以示纪念。随着年华流逝,小礼拜堂周围诞生了一个小村庄、有意思的是,当初的这只皮鞋竟被作为专门的“邮箱”长期使用起来。现在,当年挂皮鞋的这棵树还矗立着,以表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邮箱诞生地。
  
  瓶邮的发明
  
  瓶邮是航海者早期采:用的一种邮递方法。航海者把信件放进一个瓶子密封后投入大海;利用潮汐和风浪传送到遥远的地方,如果有人拾到,瓶邮的目的就达到了。
  首先发明瓶邮的是世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着以“圣玛利亚”号为首的三艘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横渡大西洋,准备前往中国。
  但是,哥伦布发现的却是美洲新大陆。当他返回欧洲时,担心那些船回不到欧洲,于是,他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希望能有人拾得,再把消息传递回去。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当年哥伦布掷下的邮瓶。此时,这个邮瓶已在海上漂泊了300多年,成了文物。
  太平洋上有一个叫尼阿富奥的岛,至今仍在使用瓶邮,因为这个小岛上没有可以停泊船只的码头,与主岛相隔较远,所以利用潮汐涨落和风浪的推动传递邮瓶,在当地来说是比较方便的。小岛上的人们从1890年至今,一直采用瓶邮与主岛保持联系。
  
  邮票齿孔的由来
  
  最早使用的邮票是没有齿孔的,在贴信前或出售需要时,用剪刀把整张邮票剪开,非常麻烦。大约在150多年前,有一天,一个伦敦青年在饭馆里好奇地发现,一位新闻记者想要发信,却无剪刀,就从衣襟上取下别针,在邮票之间扎了成条的孔洞,邮票就轻易地撕下来了。这位青年名叫亚瑟·亨利,他很有心计,回家后马上动手设计制造了一台邮票打孔机。经过几次改进,于1854年被英国邮政当局正式采用。这就是邮票齿孔的来历。
  
  最昂贵和珍贵的邮票
  
  十多年前,在德国邮电部举办的邮票展览上,人们见到被称为“稀世珍品”的邮票——蓝色毛里求斯和橘色毛里求斯。德国统一后,这两枚邮票漫游漂泊45年后重新回到德国。
  这枚蓝色毛里求斯是目前最珍贵的邮票之一。现已查明,世界上一共有4枚采用过的和8枚用过的这种邮票。行家估计,这枚邮票现在价值为1500万~2000万马克。这枚蓝色珍宝贴在原来使用过的信封上,虽年久纸色已经有点发黄,但邮戳字迹仍清晰可见。
  蓝色毛里求斯面值2便士,橘色1便士,它们的巨大价值在于一个错误。1847年,英国驻毛里求斯的总督夫人戈姆要举办一次舞会,为了寄发聚会邀请信要自制邮票。这在当时的英国很时髦。她让一位钟表匠刻制邮票印版,但钟表匠把“post paid”(邮资已付)错刻成了“post office”(邮局),各印制了500枚。发现后立即往回收,但已有一小部分收不回来了。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今天却成了惊人之举。
  大约在卫世纪初,德国邮局从一位美国收藏家手里用大量的殖民地邮票换来了这两枚邮票,一直收藏在德意志帝国邮政博物馆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为了避免空袭损失,邮政博物馆把收藏的大部分邮票存放在帝国银行的保险柜里。1943年又转移到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后来又从维也纳转移到德累斯顿,最后存放在艾斯勒本的两个铜矿井里。1945年,美军占领了这个地区,暂时把这些邮票看管起来了,到1949年移交给德国当局。但在战乱中大部分邮票都丢失了,包括这两枚毛里求斯邮票在内的最珍贵的邮票收藏品。
  直到1976年,一名美国军官在费城邮票展览会上要出售这两枚邮票,但著名的珍藏品是不能出售的。这位军官称,他是从一位朋友的礼品中得到了这几枚邮票。1977年,他把邮票交给美国海关。当时联邦德国要求拥有这几枚邮票,但民主德国也要求得到,而且帝国邮政博物馆是在东柏林的莱比锡大街上。两个德国的邮电部、联邦德国的两德关系部以及美国国务院为此交涉了13年,因邮票的继承权理不清楚,一直封存在美国海关。
  两个德国在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争议没有了。10月底,美国海关把封存的邮票移交给德国驻华盛顿大使馆,除了两枚毛里求斯外,还有6枚也是比较珍贵的邮票。这些邮票被运回波恩邮电部,并在波恩和法兰克福展览。最后仍被收藏在柏林邮政博物馆里。
  (孔令申荐自《读者俱乐部》2006年第2期)
  责编:欧阳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