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可爱”背后的原理

作者:邵馨莲




  “天啊,快看!它真是太可爱了!”
  “多可爱啊!我真希望能进去紧紧地抱抱它!”
  去年12月,才出生不久的熊猫仔“泰山”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向游客开放,随即引来观看狂潮。
  为何人们会觉得小动物特别可爱?“可爱”究竟是什么?美国科学家对此展开了研究。

  什么是“可爱”

  研究生物形态进化的科学家专门对“泰山”的可爱之处作了一番总结,指出它眼睛亮亮、耳朵圆圆、脚爪胖胖、步态蹒跚……这一切恰好都符合人类心目中“可爱”的标准。
  科学家正在收集使生物显得“可爱”的特征。他们发现,人们眼中的“可爱”总是与“幼小”、“脆弱”、“无邪”和“需要帮助”相关。由于人们总是对柔弱的婴幼儿格外怜爱,因此,一切具有人类婴幼儿特征的事物,哪怕这些特征再细小,也可能会让人觉得可爱。比如,哺乳类动物的幼崽、毛茸茸的小鸟、鼓鼓的气球、圆溜溜的石头,甚至冒号、圆括号等。

  “可爱”的用途

  科学家指出,虽说同样令人愉快,但“可爱”和“漂亮”有所不同。“漂亮”或许需要雕塑般的线条、精致美妙的形态、轻巧灵动的举止,而圆乎乎、软绵绵,甚至笨拙有时也称得上“可爱”。作为进化优势,“漂亮”稀有而残酷,“可爱”则朴素平易。
  美国密歇根大学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和纯文字劝诫相比,高中生更易接受配有可爱卡通图片的戒烟广告。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爱”的定义也会有所变化。日本是个狂热崇拜“可爱”的国度。在日本,卡车司机在挡风玻璃上悬挂“凯蒂猫”玩偶,警察在安全公告上装饰卡通福神形象。
  研究人员认为,日本满大街卡通形象的背后其实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在这里,“可爱”元素承担了润滑关系、调节气氛的作用。

  “可爱”是本能

  成人刻意放大“可爱”细节并加以利用,但可爱的小宝宝们绝非故意作秀。他们身上的稚趣特征与生俱来,惹人怜爱,尤其牵动着父母的目光。那是因为婴儿自身弱小,能力有限,若缺乏照顾或保护,他们就无法生存。可见,幼体的可爱形态实由人类求生本能决定。
  除赋予宝宝们逗趣外形外,大自然还赋予成年人另一种本能,那就是保护幼弱。
  科学家说,在本能驱使下,人们不仅疼爱婴儿,还倾向于对一切具有幼弱特征的东西心生怜爱。不过,人类是高等动物,能分辨喜欢和不喜欢。因此,这一本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个人喜好的影响。
  (龚宝良荐自2006年1月20日《科学奥秘周刊》)
  责编:叶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