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菊花绿了我就走

作者:张利文




  一朵,两朵,三朵……七朵,八朵。
  我把它们放进我的玻璃杯里。我习惯了用两个手指一朵一朵地拈起,在心里默默地数着,看它们一朵一朵地下落,一朵一朵地铺满杯底。
  黄山贡菊。朋友从黄山带来两包,绿色的包装。上面写着饮用方法:取贡菊花6~8朵,用90°C开水冲饮或与茶配饮均可。开水倒进去,菊花从杯底翻上来,水升,它们也升,水满了,它们就停在杯沿。有些,被水浸没了身子,有些,花蒂落在水里,花向上仰着,不沾一丝水。
  我把杯盖盖上,看着它们。
  今天是礼拜一。礼拜一总是很忙。出家门的时候,妻子说了三遍。她说,给我们把证件办了。她知道我很不情愿办这件事。天天在大院里走来走去,还办什么证件。两个老人,一个孕妇,总在门口晃,还要办证件吗?妻子说第三遍的时候,把父母和她本人的一寸彩色照片塞到我手里。记着,要到你单位开证明。妻子说。
  现在,三张照片就在我的口袋里。我在泡好菊花之前,已经打开了电脑,打开了word。我用五笔敲下“证明”两个字,五号,宋体,没有居中。证明什么呢,我脑子一片空白。证明我的父母是我的父母,证明我的妻子是我的妻子。我没有写过这样的证明,不知道怎样往下写。写不下去,我就泡了菊花。
  开水一点点地黄了。菊花的花瓣逐渐饱满、丰润,仿佛新开,仿佛重生。我打开杯盖,菊花的清香浸入我的鼻孔。菊花黄了,由浅入深地黄了。四朵飘在水上,四朵沉在水里。我转动杯子,小心地避开水上的菊花,喝了第一口。清香和着水进入我的嘴,喉,食管,胃,弥漫我的身体。
  喝第二口的时候,电话响了。是妻子。妻子说,证件办了没有,我们要出去买菜。我说,还没有,我在写证明。妻子说,你怎么回事?中午没菜了,不吃饭了啊?我说,着急的话,你们先出去,就说证件正在办,实在不行,就在传达室给我打电话。妻子恨恨地把电话挂了。她如果知道,我的证明还只有“证明”两个字,火气会更大。我想和她说,我在等,等菊花变绿我就走,菊花现在已经变黄了,很快就会变绿了。我没敢说,妻子会以为我在发神经。
  单位的财务也来了电话。说,你去年借的钱怎么现在还不还,说好三个月就还,你都借了五个月了。我一边喝着菊花茶,一边接电话。我说,下午吧,下午我一定还。我手头没有一万元。去年出差借了一万,妻子怀孕后,上医院检查,用掉了两千多。我的工资都在信用卡里,要补齐这一万元,就要到银行,让取款机把属于我的钱吐出来。我现在不想让它吐出来,我想装在它的肚子里,比装在我的口袋里要安全得多。财务催我了,我想只能让我的钱出来了。但是我现在不想去,我的菊花刚刚泡好,八朵菊花还是黄的,我要等它们变绿,我才能走。这个理由和财务也是说不得的,他们会说,菊花变绿,你脑子有毛病吧。
  第一杯喝完的时候,菊花不再是黄色,重新变白,却又和先前的白不一样。没入水的时候,是透着隐隐的黄的白色,现在在水里,是纯粹的白,温润的白。
  我把word关了,让“证明”从我眼前消失。打开网页,新散文,散文家,外围,天涯,依次打开。有的出来快,有的出来慢。我不着急,我喝着菊花茶,耐心就有了。它们都出来了,我才一个一个地看过去。看自己的文字,回一些帖子,看别人的文字,跟一些帖子。我一口一口地喝茶,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到屏幕上。
  电话响了。是大院传达室。图书大厦,给我送书的。我放下杯子,说,等一等,我马上就来。这个不能耽误,不能让一个我不认识的人在大院的门口陪着我一块等着我的菊花一点一点地变成绿色。我下楼,到门口,把钱付给那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从他的手里接过书。回办公室的时候,我走得有些急,有人好像朝我笑了笑,走过了,我才意识到我也应该笑一笑。也许是同事,也许是领导。他看见了我,我也看见了他,可是他笑了,我没有笑。
  喝完第二杯,续上第三杯的时候,菊花就绿了。有的深,有的浅。我并不急着打开牛皮纸包着的书。我看着再次加满了水的玻璃杯,看着重新没入水中的八朵菊花。它们是从黄山来的,黄山贡菊。包装袋上这样介绍:黄山贡菊产于黄山山脉,起源于安徽黄山,黄山贡菊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明末清初就以名贵特产进贡朝廷,而得贡菊之称。它不仅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名贵药材,也是国内绿色饮料中的佳品。细读两遍,我发现这段文字是有语病的。这没有关系,我只是喝菊花泡成的茶,并不想和包装袋上的文字较劲。
  这么说,几百年前的皇宫里就有人喝这菊花茶,有的皇帝也许也喝过。他们喝的和我喝的都是一样,生在黄山,长在黄山,吮吸黄山的甘露,沐浴黄山的阳光。黄山之灵,黄山之气,灌注在它们的根,它们的茎,它们的叶,它们的花。它们守着黄山,直到花农们拈花而笑。青衣布衫的花农们一朵一朵把金黄的菊花们摘下,晒干,封装。几百年前,它们坐马车,乘轮船,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赴京城。几百年后,它们坐火车,乘飞机,十几小时或者一个多小时,就进了北京。几百年前,大臣们给它们披红挂彩,金盒银匣,呈至天子案头。几百年后,它们从容不迫,散淡随意,撒落寻常百姓家。荣耀,或者卑微,它们并不在意,谁喝都是一样,谁喝,它们也是由白变黄,由黄变白,由白变绿。我继续等着,第四杯的时候,它们才会完全变成绿色。
  同事过来,说,下午开会,在礼堂,不能请假。我说,知道了,准时参加;我拿起杯子,在心里向妻子道歉,向单位的财务道歉。明天,我一定先把证件办了,把钱还了,再泡菊花茶。
  妻子打电话过来,说,吃饭了。我说,再等一会,你们要饿了就先吃。
  我说,菊花绿了我就走。
  放下电话,心淡如菊。
  牛皮纸被我剪开,是我想要的书。黄海的《秋天里的日常生活》,谢宗玉的《村庄在南方之南》,张生全的《屋檐口下望天》,百花文艺出版社,《日常写作丛书》中的三本。还有三本,朋友推荐的,冯秋子的《生长的和埋藏的》,凯尔泰斯·伊姆莱的《无命运的人生》和《另一个人》。张生全,黄海,谢宗玉,呵呵,网上熟得不能再熟的名字,现在,站在我的面前,看我喝黄山贡菊,看我的八朵菊花由白变黄,由黄变白,由白变绿,给我讲他们的日常生活,讲他们南方之南的村庄;讲他们望天的故事。他们也喜欢菊花吗?
  菊花已经绿了。绿色的菊花在水里盛开,花蕾在水里根根直立,本已干枯的花瓣回归青春,欢颜重现。它们一定在等待这一刻。几百年前,它们就在等,几百年后,它们还在等。等待一个人,欣赏它们死过千回百回之后的涅磐之美,欣赏它们耐住性子攒了一生的冲刺之美。
  我是它们要等待的那一个么?
  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因为所有的日子都是过程。心淡如菊的时候,所有的过程都是曼妙多情,都是宁静如水。
  (刘德福荐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1期)
  责编:欧阳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