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民工子弟

作者:彭 婧




  今年年初,我在一所小学代课。说是小学校,总共只有6个班——每个年级一个班,老师不太固定,每个学期都有人离开。一排平房是教室,没有窗户,没有操场。
  这是一个民工子弟小学。刚到的那一天,校长不止一遍地跟我说:“学生调皮,比较难管,几个女大学生都被气哭过,你要厉害一点,不然,就管不住……”
  我走进三年级的教室。
  果然,无论上什么课,讲话声总是此起彼伏。作业也让我头疼,不是少,就是忘,我在黑板上示范几遍的格式,等到作业交上来,无一人遵循。
  到了第三天,我的嗓子已经哑了,课上到一半,就火烧火燎的,我拿了一片含片,放进嘴里。第一排女孩子眼尖,说:“老师,你吃什么呀?”我只好苦笑:“老师喊得嗓子疼,又不能不上课,只好吃点含片。”
  他们安静了,不再说话。
  我愣了一会儿,继续上课。教室里静得让我有些不太习惯。以后,教室里还是有些讲话声,只要我放下教案,他们就会安静下来,有时,我皱着眉头叹口气,犹豫着,要不要管一下课堂纪律,马上就有前排的孩子喊:“老师生气了,不要讲话了!你们听,老师嗓子都哑了!”
  每到这时,我的心中就会一动,这些孩子虽然有点顽皮,却是善良的。
  他们的父母,几乎都是外地来南京的打工者,在附近做保姆、保安、钟点工、送奶工,还有的卖菜。他们几乎不来学校,最多只是接送一下孩子。我想,他们是爱孩子的,把孩子从家乡带到身边,自己打工挣钱,也要让孩子读书。
  一天,有个男孩子的作业又做得一塌糊涂。我把他拉到讲台上,问是为什么,他不说话。我说:“明早把你爸叫来,我就不信,他们不管你!”
  他说:“我爸爸早上要送牛奶。”
  “你妈呢?”
  “也送牛奶。”
  我火了,对着全班学生教训他:“你还在睡觉,他们就忙开了,爸妈这么辛苦,你不好好上学,你对得起他们吗?”
  男孩子不说话,呜呜地哭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有些激动,看着他们,一字一句地说:“你们要记住,你们的爸妈在这个城市虽然做着辛苦的工作,但是,他们很伟大,没有把你们扔在家里,而是让你们上学。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还有读书的机会,不容易啊,你们要争气!”
  50多双亮晶晶的眼睛盯着我,似懂非懂。
  第二天早上,我走进教室,一眼望见黑板上有几个让我至今难忘的字:“老师,我喜欢你。”
  我没有问这是谁写的。我想,他们懂了。
  (王雪森摘自2006年元月27日《现代女报》)
  责编:熊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