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别具只眼看“差生”

作者:朱卫东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评价学生“唯分数论”,仅仅因为学生文化成绩落后,就给他们轻率地贴上“差生”的标签,实在让人痛心。
  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际关系;现代行为科学家也认为:决定人成功与否的不只是智商,还在于情商。当我们去掉成绩这块滤色镜时就会发现,很多成绩好的人,人际关系却不怎么样,不少成绩差的人交往组织能力却很强。由此看来,“好生”未必好,“差生”未必差。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达成一种共识:我们的职业是教育,“差生”更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有则很经典的故事,说国外一位母亲的儿子如愿以偿地当选为总统,人们都跑来向这位母亲祝贺,祝贺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这位母亲自豪地说:“我还有一个同样优秀的儿子,他正在地里挖土豆呢。”人们惊讶之余,无不为这位伟大母亲对待儿子们一视同仁的做法所折服。你不能教给学生优秀的成绩,但你可以教给学生勤劳的双手、诚实的心灵、高尚的情操。人才并非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差生”同样有过人的一面。多年的教师生涯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许多当年的所谓“差生”,走上社会后,都有出息了,简直和在校时判若两人,对老师有种发自内心的尊敬。
  亚克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撒播人文的阳光,老师越尊重学生,越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就会越尊重自己、尊重老师,越会主动自觉地检查自己的错误,越能更自觉地进入善的境界。
  在优秀的教育者眼里,是没有“差生”这种说法的。北京的李圣珍老师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独特才华的,她专收所谓的“差生”,她给这些孩子以尊严和自信,给予他们宽松的成长环境,几年后,不少人考上北大、清华。孩子们虽然在个性、天赋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在生命的意义上都是完全平等的。教育者所能做的所应做的,不是去评判学生,而是去赏识学生、激励学生。
  事实证明,“差生”不是天生的,他们是现行教育机制的产物和牺牲品,所以应该摈弃“差生”的概念。要转变“差生”不是不可能,关键在于:
  1.教师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孩子身上的一切优缺点,用自身的阳光去放大孩子的优点,消融孩子的缺点,自己心里有了阳光,才可能和孩子进行一种心心相印的交流。这种心心相印的背后,是老师不泯的童心。童心阳光引领我们走进孩子的心扉与孩子同心协力,开掘知识的汩汩清泉,不断提升师生的人生品位。
  2.还学生以“人”的面目,不要对其要求太高。自古以来,人们都想事事追求完美,事事追求崇高,但人人都追求神圣是一件痛苦的事,是毒害你自在心灵的诱饵,因为这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也没有完人圣人。当然这绝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合理公正地为“人”定位。
  3.师生沟通,从心开始。现实生活中,有时沟通太生硬,有时太拘谨,有时太严肃,这种拙劣的沟通严重污染了学校的情绪氛围,漠视了师生的关系,引发了不必要的敌意,结果课堂内外满是顶撞、对立、不快乐,对老师的付出,学生丝毫不能从中感受到关爱和善意,学生的解释只是加深了教师的误会。让生命与生命对话,“差生”将不差!
  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长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稳定成熟的社会人才结构,既应包括科学院院士,也应包括优秀的车间钳工;既需要“能干大事”的科学家、政治家,也需要优秀的木匠、瓦匠、种田大王、蔬菜大王。这些不同类型的职业活动都是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这为现在个性迥异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成才的可能。现在某些人眼里的“差生”,将来到了社会上也未必不是某个行业里的佼佼者。教育者应该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作者地址:江苏靖江外国语学校 邮编:214500)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