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教育:唤醒学生的尊严意识

作者:高 明




  一个人拥有了财富和健康后,却不一定能获得幸福。幸福的基础除了财富和健康外,还有另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尊严。尊严同样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人没有尊严,就不可能成其为人。台湾作家柏杨写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一书开篇说:“人,之所以为人,第一要自己有尊严;第二要尊重别人的尊严,而且是诚挚的尊重。”
  教师的尊严意识,是唤醒学生尊严意识的重要前提。现在的大多数教师,在现行的教育情境中,大都对已经异化了的教育让步。教育理想、人生信念、存在价值,都已经严重丧失了。结果,教师们在丧失了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作为存在的尊严,从而沦为犬儒主义者。在这样的教师教育下,学生的成长如何,是不难想象的。
  被奴役得失去思想与尊严是可悲的,但没有认识到被奴役得失去了思想与尊严更可悲。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这样的事情: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语文测验成绩不好,被已从教15年的任课老师罚抄生字(40个字,170个词)60遍,且第二天上课时必须交。记者第二天前去采访时,看到两名没抄完的学生放学后仍在教室里抄。一学生说:“我的手都写麻了,可这是老师的命令,只好按照老师说的做。”老师的理由是,“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笔者前些时曾经到本地一所学校进行教学观摩,在听课时看到了这样的一种情景:老师让学生做练习时,坐在后面的一个孩子怎么也不会做,老师显然没有注意到他,我于是俯下身子准备教他,他的同桌马上说:“老师不用教他,你教他他也不会,教了他也只考个位数。”我看着这个学生和他的同桌,两人竟然都是一脸的漠然。
  前一种现象,甚为普遍,教师对待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尊严,以罚的方式,选择了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后一种现象,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更令人伤痛。学生自身的尊严意识没有被唤醒,何谈尊重其他同学以及实现自我尊重?
  一代人,从小就没有了做人的尊严,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呢?分数应当成为激发孩子的信心,激励孩子不断向上攀登的助推器,而不是惩罚孩子的尖锐武器。
  近年来,孩子因遭教师(家长)体罚或人格侮辱而酿成悲剧的事件仍然不时见诸报端。究其原因,其实是教师(家长)没有树立尊严意识,也没有考虑到对学生尊严意识的保护与尊重。尊严意识的麻木和缺位,造成了我们现行教育的诸多遗憾,实在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时时想起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关乎着尊严。当老师对小爱因斯坦讲,我从没有见过世上还有比这更丑陋的小板凳时,小爱因斯坦从桌子里拿出了两张之前做得更丑陋的小板凳告诉老师说,有,这是我之前做的两张小板凳。很多人都认为这则小故事里隐含着的是不断进取、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主题,我觉得这里更重要的是尊严的主题。小爱因斯坦在这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他在向他的老师表明,我是有进步的,我尽力了,我在努力做得更好!
  教育的宗旨应是培养和谐的人。要培养和谐的人,就必须首先把孩子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通过发掘孩子的自身特质和潜能,让其身心与智能健康成长。但在我们一些教师包括家长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学生、孩子不是有情感、有自尊、有自主意识、需要赏识与关爱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什么都不懂,必须训导、塑造、打造的“物”,甚至是达到预定目标(如学校的升学率、家长的预期和心愿)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此,老师、家长用训斥、贬低、惩罚、羞辱性的语言与行为“教育”孩子之事就显得毫不奇怪,甚至有一些重点学校,为显示高升学率,在高考前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分流”,剥夺他们以本校学生名义报考的资格。对这种无视学生尊严、人格与权利的做法及其带来的恶果,许多人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麻木。
  好的教育是为孩子们预备、创造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而自尊心、自信心则是必备的“通行证”。而在以不同面目出现的种种教育“暴力”下,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丧失其原有的尊严感和自主性。一个从小不被尊重的孩子,如何学会尊重别人?一个不懂得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如何懂得维护他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深思。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感情的人,是有生命价值的个体,教育的过程应当是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生命尊严的过程,应当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学生生命价值的过程。教育从来都是关乎到具体的生命的,唯有这种个性化的尊重,才能抵达教育的尊严。
  笔者认为这是使我们的教育生发终生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班级的最佳与最有效的手段。
  我曾针对学生对韩剧的喜好,利用班会课时间播放《加油!金顺》,引导学生思考金顺是如何改变命运的。《加油!金顺》虽然是一个讲述“灰姑娘”最后遇到“王子”的老套故事,但这并不能磨灭永远乐观、勇敢的金顺带给我们笑着流泪的感动。她身处底层,依然不屈,遭遇打击,但仍然和奶奶这样的贫穷的人们一起,葆有了自己可贵的尊严。特别是面对曾经伤害过她但又身患绝症的母亲,她的那份勇敢、担当、对亲情的渴望和做人的尊严,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同学们的泪光里看到了这部片子引发的“尊严震撼”。事实也证明,一旦我们将学生心底的尊严意识唤醒了,他们将会在自我管理之路上走得非常坚实。让所有的学生都树立起尊严意识来,我们的教育管理与班级管理便能达到真正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真实的、有尊严的生存,其实是可以实现的教育理想。
  (作者地址:江苏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邮编:224000)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