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藏书印的讲头

作者:章用秀




  有的人藏书,喜欢在书上加盖印章,通常多用私印。讲究一点的,则另镌专印。如“某某藏书”、“某某某藏书印”、“某某珍藏”、“某某曾读”等等。这类印章,称作“藏书印”。
  藏书印约始于宋。宋太祖有“秘阁图书之印”,宋徽宗有“宣和”诸印,这些印章大多钤于书法名画之上,有时用于图书专集。宋元以后,藏书印日渐风行,种类繁多,流传至今。
  藏书印措词多样,加上印章精美考究,不但能给后人留下溯宗考源的线索,也可为书籍增辉。有时买到一本心爱的书,晴窗展读,觉得纸白如玉,墨润如脂,不由得不摸出你的印章,钤上一方朱红的印记。
  明清时代,私家藏书日富,很多藏书家都有专用的印章,其中尤以表示藏书归属的印文为多。如明代藏书家毛晋,有“虞山汲古阁毛子晋图书”、“汲古阁图书记”、“毛氏正本”、“汲古阁”等藏书印数十方。清朱彝尊则有“秀水朱氏潜采堂图书”、“曝书亭经籍”、“竹土宅真赏”、“竹垞读本”等。叶昌炽有“五百经幛馆”、“吴郡叶氏访求乡先哲遗书记”等。这些印章,或作私人姓氏名号,或为自家斋馆和藏书楼之名,或一印兼有,间或也有标明书籍的版本及珍稀程度的。
  藏书印发展下来,渐衍渐繁。有的藏书家怕子孙不能谨守先泽,便把箴规的意思镌入印章。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明朝施大经有一方藏书印,镌着“施氏获阁藏书,古人以借鬻为不孝,手泽犹存,子孙其永宝之”几个字。山阴祁承有一方藏书印竟是一首诗,其曰:“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旷翁铭。”有的虽印文不多,也有“子孙保之”、“子孙永宝”的字眼,如张敦仁“古余珍藏子孙永宝”是也。
  近现代名人藏书也多使用藏书印。如傅增湘、袁克文等,他们的藏书印镌刻极精。新文人中,藏书印也很考究。据唐弢《藏书印》一文载:阿英藏书极富,大都只盖一方小型朱文私章,篆“阿英”两字。郑振铎对洋装书籍,往往只在封面上签个名,线装的才加钤“长乐郑氏藏书之印”。后来魏建功替他另外镌了两枚,一枚是正方形,文曰“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另一枚是长方形,文曰“长乐郑氏藏书”,都是朱文写经体,后一枚每字加框,纯然古风。刘半农钤一大“刘”字;马隅卿则用“鄞马氏廉隅卿珍爱书”。田家英的藏书印有“家英藏书”、“成都曾氏小莽苍苍斋藏书”等,都是他自己镌刻的朱文印。
  藏书印大多钤于线装古籍第一面的右下角。印文采用朱文细笔、细边为宜,最好用那种具有圆转妩媚意味的“圆朱文”,不适宜用粗笔或大阔边的印。宋人米芾曾说过:“印文须细,圈细与文等。我太祖秘阁图书之印不满二寸,圈文皆细。上阁图书字印亦然,近三馆秘阁之印,文虽细,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损书画也。”此话对书画和善本图书均适用。
  藏书钤印,也应懂篆刻,谙金石,具备点欣赏水平。若自己不精于此道,最好请名家作印,切不可将就从事。如果藏书印不堪入目,好书反倒被玷污,如此,则有不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