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老师,你对学生知多少?

作者:杜 林




  近日,我在三年级三个班〔107人〕做了一份心理测试,统计结果如下。
  1.你认为你的老师有缺点吗?
  A.有,占43.9% B.没有,占56.1%;
  2.你会因为不喜欢这门功课的老师而不喜欢这门功课吗?
  A.会,占12.1% B.不会, 占87.9%;
  3.当老师错怪你时,你会和老师争执吗?
  A.会,占8.4% B.不会, 占91.6%;
  4.当老师严厉批评你时,你会认为老师对你有成见吗?
  A.会,占30.8% B.不会,占69.2%;
  5.你会勇敢地指出老师的错误吗?
  A.会,占76.6% B.不会,占23.4%;
  6.当你考试不及格时,你会认为责任在于老师吗?
  A.会,占0.9% B.不会,占99.1%;
  7.你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会和老师商量吗?
  A.会,占95.3% B.不会, 占4.7%;
  8.当老师向家长反映你的学习情况时,你会怨恨老师吗?
  A.会,占0.9% B.不会, 占99.1%;
  9.上学、放学碰见老师,你会主动问好吗?
  A.会,占96.6% B.不会,占3.4%;
  10.当老师对你的所作所为不表态时,你会认为老师好吗?
  A.会,占14.95% B.不会,占85.05%.
  看点一:当心你这个镜子中的污点误导了学生!常言道,学生是老师的影子,老师是学生的镜子。有56.1%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缺点,他们心目中的老师是高大完美的,是他们值得效法和学习的榜样。 鉴于此,老师,请你面对学生时,擦亮自己这面镜子。
  看点二:学生厌学,与你有关吗?“学生因不喜欢这门功课的老师而不喜欢这门功课”的比例占12.1%。这个百分比正好大致接近我们平时所教班级的“学困生”的比例。教师常常把“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下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称为“学困生”。现在看来,“学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原因,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的形成是产生“学困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转化“学困生”根本之所在。
  看点三:别再错怪了学生,因为他们太信任你了!“当老师错怪你时,选不与老师争执”的占91.6%,这个比例高得有点惊人。联想到现实情景,有些老师处理事情简单粗暴,不问事情的原委,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学生,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威慑下,我们的学生不管有错无错,不会选择用正面的解释来应对老师的误解,而是委曲求全,这怎么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呢?我的同行们,当学生中出现问题时,请蹲下身子,多做点调查研究吧!别再错怪了孩子,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你是上帝,是天使,是太阳,是那样的神圣不可侵犯。
  看点四:老师,批评学生时请注意方式!“当老师严厉批评你时,你会认为老师对你有成见”的学生占30.8%。在老师的心目中,批评学生是分内的事,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方式。但这个30.8%的数字再一次提醒我们,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那种不分场合、不分地点的训斥只能带来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到那时,不仅伤害了学生,更有可能伤害我们自己。
  看点五:教育学生,你尽责了吗?“当老师对你的所作所为不表态时,你会认为老师好吗?”。 结果认为好的有16人,占14.95%;选不好的有91人,占85.05%。这使我联想到有的老师在校内只注重管理自己班的学生,而对别班学生的表现一概不闻不问。有的教师在校内能够严格管理学生,可出了校门,学生怎么做,好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老师认为教育学生是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负责抓教学。有这些想法和做法的教师实在应该转变一下观念了。请记住,教育学生永远是我们的天职。
  请做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吧!
  看点六:孩子是很棒的!从另一方面看,三年级学生积极向上富有个性的一面也令我们耳目一新。如“能勇敢地指出老师的错误”的占76.6%;“当考试不及格时,认为责任不在于老师”的占99.1%;“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会和老师商量”的占95.3%;“当老师向家长反映你的学习情况时,不会怨恨老师”的占99.1%;“上学、放学碰见老师,你会主动问好”的占96.6%,可见,“敢于指正错误、勇于解剖自我,善与他人合作,乐于宽厚待人,做人彬彬有礼”这些良好风范已在他们身上显现出来。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引以为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