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什么是南通教育的真经?

作者:蒋昕捷




  这段时间,被誉为“教育之乡”的江苏省南通市热闹非常。
  一方面,来自中央教科所的专家学者和各路中央级媒体记者云集南通,调研该市的素质教育成果,其中包括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育”。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种教学思想就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典范之一。
  与此同时,另一批客人却悄然穿梭在南通各区、县中学之间——他们是来自浙江平湖、安徽马鞍山、广西北海等地的教育考察团。让这些取经者感兴趣的却并非南通的素质教育成果,而是那些不知名的区(县)中学创造出的一个个高考传奇。
  南通的教育似乎总是处在矛盾当中。2005年,南通再次取得高考平均分、优秀生人数、本科院校一、二批上线率等10项指标全省第一的成绩。而长期以来,南通6县1市盛行的“县中模式”却被外地同行称之为“死揪”(即加班加点、拼命抓升学率),这种以获得高考佳绩为主要目标的刚性应试环境历来饱受争议。
  
  成绩好因为天道酬勤
  
  在南通,多数中学都实行封闭式管理,要求学生早上6时左右起床早读,上完一天8节课之后,晚上6时至10时进行由教师“坐堂”的晚自修,并且每个月只放假一天。这种被称为“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作息制度近年来被南京、苏州等地的学校借鉴,并由此引发争论。
  “其实那些学校学的只是皮毛,南通教育的成功是勤奋的结果。”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校办副主任苏俊华接待了许多慕名来访的考察团,因此一说起南通教育便如数家珍。和许多南通老师一样,苏俊华对“县中模式”的提法很反感,他认为,“一些学校只知道照搬县中早自习晚自习的作息管理制度,有的甚至看到学生进出校门要刷卡,回去也弄一个”。
  苏俊华认为南通教育经验有两个“轻易学不到”:一个是学生的勤奋,二是教师的投入。
  据介绍,南通80%的学生是农家子弟,大多数人寄宿在学校,因此早自习晚自修制度已经实行多年。尽管学校坚持10点半熄灯,一些学生还是会偷偷拿手电筒躲在被子里看书,苏俊华称这种强烈的求学信念是城里孩子无法比的。
  对南通的教师来说,教育也就成了“富民工程”。因此南通市教育局长王炎斌常说,“南通的高考成绩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们拼出来的”。无论哪门学科,一考完试教师就连夜批改,并统计出全班的知识盲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差。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还会单独为其无偿补课。“在南通,教师是把学生当作研究生来带的。”王炎斌说。
  
  教育会因为追求高分而放弃科学发展?
  
  连续十多年,南通的高考成绩在教师的投入和学生的努力下遥遥领先。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在反思:这样的高投入和高产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一位县中教师告诉记者,虽然一些学校号称对教师实行弹性管理,教师可以不坐班,但同时又对教师实施了严格的量化管理。说白了就是比学生的成绩,没有哪个教师敢怠慢这些量化成绩,因为不光是面子问题,更主要的是它关系到自己的饭碗。于是教师每天跟学生一起,一天工作16个小时,每个月放一次假。这位教师为此感到困惑:“这种通过损耗师生身心健康方式获得的成绩是否值得自豪?”
  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收割一亩稻子,用收割机要一刻钟,而用5个劳力一天一夜也能收割脱粒。从结果来看,人工投入效果好,能保证颗粒归仓。但不可否认,收割机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人们会因为追求颗粒归仓而回到刀耕火种的过去吗?教育会因为追求高分而放弃教育的科学发展吗?
  然而,一些学校的校长却只注重眼前的成绩。王炎斌感言,南通一直以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仍有一些学校把学生当成“考试的机器、夺分的工具”。一所学校的副校长说:“学生考取了大学,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何必管他的将来?”王炎斌称这集中反映了“以分为本,以人为末”的“反教育”本质。
  一位姓潘的教师感慨道:“如果把人生目标比成一座冰山的话,上大学应该只是冰山外露的三分之一,绝不是全部。当我们错把冰山的‘尖子’当作惟一时,我们的教育就矮小了。”
  
  体现素质的高考题一样可以用应试的方法“对付”
  
  在采访过程中,南通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考试取得好成绩,本应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可在教育探索中,原本不应该对立的素质教育和高考成绩却变得水火不容。
  王炎斌指出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理论界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有人说是“吹拉弹唱,蹦蹦跳跳”;有人说是德智体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说是课堂教学,新世纪说是课程改革……因此在南通的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学校培养学生的素质,最关键的还是科学文化素质。
  苏俊华认为,素质教育之所以无法落实,关键在于作为“指挥棒”的高考命题并没有指向素质考查。他曾去上海一所名校考察素质教育成果,该校组织的国际音乐节等活动的确有声有色,但私下里,那所学校的校长还是以众多学生考上了复旦大学为荣。
  一位教师告诉记者,高考题说是要体现素质教育方向,其实很多题目也只是“化了妆”而已,卸妆之后,还是书本上的。至于一些关注生活的题,也是有迹可循。比如今年高考题中涉及江苏经济、工农业发展方面的题目,其实在复习中教师们都想到了。多年研究高考命题的经验告诉他们,江苏自主命题肯定会反映一定的江苏特色,于是各科教师都搜罗了所有可能考到的“江苏知识”让学生记牢。因此,体现素质教育的高考题一样可以用应试的方法“对付”。
  
   高考是方形的,素质教育是圆形的
  
  在南通市区内,有两所重点中学,虽然其中一所的名牌高校录取率更高一些,南通的教育工作者却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另一所中学。用一位家长的话来说,“那里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活络一些,进入大学之后能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可问题在于,“活络”不是高考成绩,无法用数字来量化。
  因此,在谈到高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时,苏俊华也打了个比方,试图让“素质教育”形象一些:“高考是方形的,有棱有角,伸手可及,可亲可感,实实在在,它可以立足大地,稳稳当当,老百姓看了心里踏实;素质教育是圆形的,圆润流畅,姿态优美,首尾相连,无懈可击,它是人的终身发展和终极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令人景仰。”
  苏俊华无奈地说,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家长学生要的就是高考成绩,高举素质教育大旗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最终可能“两头不讨好,里外不是人”。所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只有坚持理想,面对现实,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