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教而知困”征文活动小结

作者:搏 浪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又过了一年,教而知困征文活动也落下了帷幕。
  今年的征文主题是“教而知困”。当初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就在于促使广大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日复一日、渐趋麻木的工作状态中振奋精神,从习以为常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高,从而实现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价值。不仅仅是为大家提供现成的问题解决办法和模式,更多地在于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当然,我们深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确实不容易,往往比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还难。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大脑,同时还要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要做一个教育工作中的有心人,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就是对于写作也有不小的益处——你将会有丰富的创作素材,不用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了。
  令人欣慰的是,在收到的征文稿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以独特的视角从我们身边熟视无睹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让我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这些现象,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如《成长日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青年教师的演变过程其实是很具普遍性的,不仅值得教师思考,更值得教育行政管理者关注——我们的教师培养体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同时对教师自身的成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又如《“送课下乡”后遗症》,城里来的教师以一堂精心准备的近乎完美的示范课,在让乡村的孩子们体会到什么是享受课堂的同时,却也给乡村教师留下了无尽的烦恼。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信其道”与“亲其师”》一文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到底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以渊博的学识去征服他们还是以真情去感化他们?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很有价值,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原来看似平常的教育工作,还有如此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原来做教育工作也是可以充满乐趣的。
  在阅读征文稿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相当部分作者的稿件没有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有的是大家都已经意识到的普遍性的问题,有的是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有的只是个别案例中过于具体的问题,不具备普遍意义,还有的是年轻教师通常会遇到的对于稍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想,还是作者(读者)自己去反思吧。
  不管怎样,这次征文活动如果能在读者的头脑中掀起一场思考的风暴,让我们体验思考的乐趣,养成思考的习惯,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明年的征文主题已经确定——我的教育故事(详见各期征文启事),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