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免费的义务教育还要等多久?

作者:刘 溜 杨中旭等




  从明年起,一些地方的孩子可以免费上学了。义务教育免费风潮由今秋而始,有望在未来数年内惠及全国。
  而更大的场景是,整个中国教育收费——从小学生到研究生——的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受这项变革影响的,是两亿多名学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
  
  免费上学,由苏州开始
  
  从明年起,苏州市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交的费用将改由政府埋单,这将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地区。它能否带动全国迅速跟进?
  9月7日,教师节前夕,江苏省苏州市宣布从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免费义务教育,苏州将成为全国第一个真正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地区。与此同时,江苏全省也在酝酿明年起先在经济薄弱的农村地区进行免费义务教育试点。
  在此之前的8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宣布,“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免费。
  义务教育免费的进程已经开始迈步,而苏州无疑是走在了中国的最前列。但这种超前,却凸显出了全国的滞后。
  免费本是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义务教育法已颁行近二十年,但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尚非真正的义务教育,到目前为止,免的仅是学费,其他如杂费、课本费等仍是要交的。目前,世界上190个国家已有170个国家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屡屡为人提及的是:缅甸、泰国、老挝等邻国也都加入了免费义务教育国家的行列。
  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强调,免费义务教育就是“从由老百姓埋单改为由政府埋单,这是政府应履行的基本职能,苏州要全面推行免费教育,目的就是要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工作中的责任。”
  中央的思路是,免费义务教育先从农村贫困地区做起,这也是大多数国家推广义务教育时的做法。
  《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蓝皮书》作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认为,义务教育免费可能会很快普遍推行开来。免农业税就是一个先例,起初也是声称有各种困难,但一旦有几个地方带头,两三年间就遍及全国。
  
  苏州政府要埋多大的单
  
  台风“卡努”已过去几天,苏州的美丽完好无损。
  9月16日下午,杨女士站在苏州吴江市一中的门口接儿子放学。她的儿子刚上初一,这学期交的费用为620元,其中杂费130元,课本费150元,信息技术费30元,讲义费15元,作业本费1l元,除这几项规定性收费外,另收取了156元校服费(每人两套)。
  从明年起,前三项费用共310元将予以免收。杨女士说,免收一学期两三百元的学费对于苏州人来说意义并不大,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或是交择校费进入好的公办学校,“生怕花钱少了,对不起孩子。”
  但即便在苏州市的经济首富之区——高新区,枫桥街道办事处社会事业科科长唐国华说,全街道4000多名中小学生中也有近百名贫困生迟交甚至交不起学费。经济再发达,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家庭因病致贫,或是因夫妻离异而陷入困境。
  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认为,“大家都享受到义务教育,这是推进公平的一个举措。”
  苏州市最后确定免三项费用,杂费和课本费是最大的两项,还有一项信息技术费即上机费。“其他基本上不用交费了。但如校服、作业本本身就是消费品,当然是要交费的。”朱永新说,对于择校费原本就不鼓励,政府当然不会为之埋单。
  苏州市政府每年将为免费义务教育埋多大的单呢?据统计,苏州目前有小学生36.5万人,初中生23.7万人,外来民工子弟18万人,其中有11万学生已在公办学校就读。苏州从2004年开始实施“一费制”,分规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两项。除去以自愿为原则的校服费等服务性收费,小学生每年大约需要360元,中学生每年大约需要660元。按照苏州全市有近7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初步估算,苏州每年将追加财政性教育支出3亿元左右。而2004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预算收入219.6亿元,比2003年增收49.1亿元。
  目前11万在公办学校上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人需交数额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借读费。是否应免除他们的学费和借读费呢?苏州市尚举棋不定。
  副市长朱永新告诉记者,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政策,已在调研之中。苏州市的外来移民数量增长非常快,对他们的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有可能会引来大量的就学移民,而公办学校的容量是有限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则认为,如果在苏州有工作,那么他们就为苏州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子女应该享受到同等待遇,义务教育法对此也有规定。
  
  从江苏到全国
  
  在苏州主动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江苏省也在酝酿全省范围内的试点。
  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在中国名列前茅,与此同时,江苏也是一个教育大省,它于1996年在全国省和自治区一级中率先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又率先进入了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3年达到了28%。
  然而其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情况并不同步。1993年中央规定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要在上世纪末达到4%。由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联合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上个世纪90年代基本上都低于1.9%,2000以后反呈下降趋势。2004年只有1.8%,还不到规定比例的一半。
  张玉林认为,由此带来的现实是经济大省的教育贫困,在苏北及苏中农村地区,教师工资低、学生辍学率高,“问题很严重”,而江苏是完全有经济实力解决这些问题的。
  据他计算,江苏全省免费义务教育,一年需增加的投入为30个亿,这对江苏省是不成问题的。在现行以县为主的财政体制下,苏南地区完全可以自行做到,但苏北及苏中地区就无法解决经费问题,只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省里对苏北追加投入。
  张玉林说,义务教育免费,首先是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其实惠不亚于免收农业税,全国1亿多农村学生,每人免四五百元,总共就是四五百亿元,全国免掉的农业税也就400多亿元。“江苏省一年有八九十万学生失学,早实行一年就可使近百万学生免于失学,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不能再拖了。”
  
  教育收费的路线之争
  
  自改革开放起,教育收费改革就没有停止过。整体的方向是,一方面减少或免除对义务教育的收费,另一方面对非义务教育,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合理收费。两条线合起来看,就是教育收费的正本清源。
  这个方向本身并没有问题。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一直采取“小步慢跑”的形式。
  “当时在做测算时,充分考虑到了学费增幅与居民收入增幅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善迈回忆道。因此那时学费还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1986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而1992年国务院出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了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收取杂费。
  但这种“小步慢跑”的态势并没有维持多久。
  进入90年代,“教育产业化”成为学费改革的主导力量,并从高等教育蔓延到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名目繁多的乱收费、公立高校的收费“双轨制”,均成气候。教育乱收费持续成为社会热点。
  更为重要的变化发生在1999年前后。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副代表汤敏上书中央,为当时的内需不振献策,即日后业界俗称的“乘数理论”。在这份方案中,高校招生量被扩大一倍,收费上涨至1万元/年,建议者希望由此波及其他产业产生的乘数效应,拉动内需1000亿元(扩招3年后,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拉动内需仅为预计的一半左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