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生成课堂

作者:凌龙华




  没有课堂,就没有现代教学。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离不开求真,要的是有效和高效;艺术少不了创新,求的是活力和创造力。
  当教师从“带着教材走进课堂”变为“带领学生走近教材”,课堂所呈现出来的不再是沉寂的权威(本质为师道尊严和话语霸权),而是生动的建构(路径为平等对话与多元解读)。我想,这或许便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课堂、新教学。
  但困惑随之而来——“人本”与“文本”哪个更重要?换言之,在“生动建构”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师生)该如何面对、解读既定的文本(教材)?
  主张和做法一:呵护创造,追求生动。于是便有了不计“成本”的讨论,有了莫衷一是的解读。这样的课堂,活是活了,但因为过于“多元”,偏于“发散”,教学不免没“辙”,评价可能失“准”。在绩效呈现还无法绕过“考试”这座大山的今天,如此放牧式的教学,无疑要让教育消费者经受并承担巨大的考验和风险。
  主张和做法二:恪守文本,致力落实。于是便有了换汤不换药的旧调重弹,有了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守株待兔。唯“标准”为上,唯“分数”至上,不敢有一点游离,更不敢有一丝背叛。在恭恭敬敬、战战兢兢的授受中,教学重新沦落为对教材(幕后是教参和考纲)的“膜拜”。因“实”致“死”,这样的课堂,显然与呼唤生命灵动的新课程格格不入。
  社会发展需要“和谐”,课程改革同样需要“和谐”。和谐不是折中,更不是骑墙投机。在尊重“文本”与推崇“人本”之间,在基于教材与超越课堂之间,我们似乎更要遵循规律,大胆探索又踏实行进。通过和谐教学,创设属于“我们”的课堂。
  一、应该超越,可以生成。相信“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因此,无论哪一级哪一类哪一背景哪一风格的教材,都不是权威的,都不能凌驾或垄断课堂,更不能以“考”挟“教”、以“教”迫“学”,从而让教材异化为教学主体者头上的一道紧箍咒。教学的本质是体认与探究,是师、生、本三者的对话、协商、开掘、重组。因此,面对已有的、既定的文本,作为学习主体的师生完全可以从容面对,多元解读。资佐经验,彰显个性,闪现智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名师生就可以对教材有一千种解读、一千种建构,只有这样,教材才能为我所用,教育才能充满挑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和无限创意。
  二、应当尊重,必须基本。坚信“教材毕竟是个范例”,因此,不论个性如何张扬、见解如何纷呈、课堂如何多彩,作为激发并促成“人本”精神体现的本体——“文本”(教材),尽管只是一个例子,但终究是一个经过锤炼、经受考验的经典性“个案”、“范本”。它可以多元解读,它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挖掘和拓展。它是发散之源,是多元之母,是培植基,是干细胞。只有基于供给的文本,解读才有信度,多元才有依据,超越也才有凭借。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元解读就像是沿着文本的山体作多路径、多选择的攀援,载体是既定的,过程却是特有的。“基于”在“同归”中得到落实,“多元”在“殊途”中得以体现。如此,教育才“科学而艺术”,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更活泼、更多元、更有效”的创造性建构。
  教学不是版上植字——版版六十四;教学也不是空中翻筋斗——翻到哪儿算哪儿。新课程铺就了一条格外“宽容”的新跑道,它热情邀请每一个学习体主动参与,灵动发挥。在“跑”的过程中,一起达成文本与人本的交流,一起完成解读与建构的交融。借助动态的“跑”,呈现活生生的“!”(新发现)、“?”(新问题)、“……”(新期待)。变跑道为通道,在“尊重”与“超越”间,建设新教材,生成新课堂。
  文本与人本并重,基于与创造并举。一言以蔽之——课程是跑道,教材是例子,课堂是舞台,教学是“生成”。
  (作者地址: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摇?摇邮编:215200)
  责编:子丑 插图:毛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