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教师的第三只眼是慧眼

作者:王仁甫




  教师的两只眼睛,应该是关注人以及人的发展,关注民族的命运以及人类的未来。但事实上,我们的双眼常常被功利尘埃蒙蔽,受世俗蛛网牵制,超越不了常人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修炼出第三只眼。
  
  用第三只眼关注学生的那块“大石块”
  [思考]这是一个教育演示:一位老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学生答道:“满了。”接着,老师往瓶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现在满了吗?”有学生答道:“可能还没有。”随后,老师又拿出沙子往里装,使劲拍了拍,又问:“现在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应道:“没满!”最后,老师拿出一壶水往里倒,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老师最后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也许你就永远也没有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请你们想一想,你的生命中应该首先放进什么样的大石块呢?”
  这个演示对于教育的思考点在于:什么才是学生生命瓶中的大石块呢?
  多少年来,教师一只眼紧紧盯住知识,另一只眼紧紧盯住技能。面对现实,我们有种种困惑:怎么能够超越“知识”和“技能”教育呢?在目前情况下,只好修炼出第三只慧眼,好好盯住学生生命中那一块“大石块”。
  “大石块”的喻义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有五大因素:崇真、向善、尚美的美德,自尊、自律、自立的品格,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理智处世、宽容别人、追求和谐的风貌,志存高远、报效祖国、胸怀天下的志向。这些因素就应该是我们教师首先装进学生生命之中的“大石块”,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夯实的基石,逐渐树立的精神支柱。
  [案例]刚下数学课,老师就拿着一张纸来找班主任,那是学生在课堂上对的对联。上联是:“分不在高60分就行何苦夜以继日”,下联则五花八门,诸如“女不能丑60分不行但愿……”可批语是“妙哉”!也有唱反调的,如:“分不可低60分哪行还得焚膏继晷”,可批语是“笨猪”!老师们见了,气得火冒三丈,连声要求严惩。班主任心中有数:始作俑者十有八九是柴珉。他是高二下学期转学进来的,很有些聪明才智。班主任不露声色,把事情弄清楚后,第二天没有在班上公开批评此事,只是请语文教师上了一节对联评析课。柴珉评析了对联,更评析了自己。
  [评析]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三点:1.柴珉的生命之瓶里首先装进了一块歪斜的“大石块”,所以,必须先帮助他取出旧“石块”,再装进新的有价值的“大石块”。2.教师应该学会掀开智力因素的面纱,找到能对学生终生起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3.班主任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富有理智和智慧。
  用第三只慧眼关注学生的那块“长板”
  [思考]管理学上有一种“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想装下满桶的水,就得“补短”;一个团体,它的能量取决于最弱的那一个成员,因此,要想增强团体的能量,就得“治弱”。教育者常常喜欢搬用“木桶理论”作为“补差”、“治跛”的理论支撑。但是,如果不研究学生个体的强势智慧和弱势智慧,而强制性地对他进行补差,势必强化他的“弱势心理”,抑制其强势智慧的发展。因此,我主张:补差有度,扬长无限。
  我们必须有第三只眼,好好盯住每一个学生的那一块“长板”,创造条件促使他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这又是一种教育智慧。
  [案例]某中学高一共有四个班,完全按入学成绩平行分班。学校提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即两个班进行一般性的差异分层教学实验,一个班进行“补差”实验,一个班进行“扬长”实验。
  一个学期后便泾渭分明了:在“补差”班,从学生的单科来看,有一部分同学原来差的学科也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却是越补越差了。原因有三点:一是师生都似乎只见“差缺”,不见“优势”,形成了一种“弱势心理”,产生了“补差”负效应;二是学生的“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形不成上进心态;三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差缺不是一科两科,而是大部分学科甚至所有学科。因此,整个学习氛围补不上来。而“扬长”班的总体趋势却呈现上升状态。其原因也有三点:一是师生都逐渐发现和重视“优势”,形成了一种“优势心理”,产生了扬长效应;二是由于学生的优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上进心态;三是学生个体特长的发展带动了整体学习情绪,点燃了希望之光。最后,“补差”班自动消亡,学生纷纷加入了“扬长”班学习。
  [评析]当下的教育往往脱离教育规律的轨道。根本问题在于,教育面临着五种力量的拉扯:一是高考的指挥棒,二是学科知识的要求,三是学生自身学习状态,四是社会的客观需求和世俗观念,五是市场经济的功利行为。教育在竭力遵循规律的同时常被动地偏离轨道,这是当下教育的最大尴尬。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一切条件,努力使教育回归自身规律。其核心就是让教育适应学生自身差异和谐发展的规律。传统的教育往往更多地关注、克服和补救人的弱点和短处,而现代教育则要更多地关注人的优势和长处的培养和发展。
  用第三只眼关注学生的那圈“光波”
  [思考]上世纪末,西方国家将爱因斯坦评选为20世纪“千年思想家”。其实,爱因斯坦从中学时代起,就把他追逐光波的奇想称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朴素的思想实验”,而对广义相对论的思考则是从一个坠落的电梯的种种设想开始的,这个“电梯”成了爱因斯坦做“思想实验”的工具。可见,在爱因斯坦的概念里,科学是思想的实验。这里,姑且用“光波”来借代“思想”。古今中外的名人,尤其是那些学历层次并不怎么高、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好,却创造了辉煌成就的人,除了他们在某些领域里有偏异奇才外,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他们的特殊思想因素。
  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教师的两只眼睛,一只盯住了结论,一只盯住了过程。这似乎就是完美的教学了。但是,我们还得深究下去:要使一个过程得出一种正确的并富有创新性的结论,取决于什么样的因素?固然,就学生的学习来讲,过程首先是知识的调动和运用,同时是实践的探索与技能的操作,但是,无论何种因素,成功的先导性和统领性因素还是思想。因此,教师必须修炼出第三只慧眼来关注学生的“思想”,这是现代教学境界的重要支撑。
  [案例]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有一课是《我要的是葫芦》。老师在黑板边挂了一个葫芦。讲到一定的时候,老师贴上“谢”字的卡片,教学生认读,而后贴上“花谢了”的卡片,让学生齐读。读后,老师问:“花谢了”是什么意思?有的答“花落了”,有的答“花掉下来了”,有人迟疑地答道:“长果实了。”老师笑了,说“谢”是“落”或“掉下”的意思,这样回答都对:“长果实了”回答得很新鲜,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有人说黑板上挂着葫芦呀!老师说你把“花”和“葫芦”联在一块想,是吗?回答说:是。又有同学说:我看到菜园里花一落,瓜就现出来了。老师说:啊,你是从菜园里的现象想出来的。太好了,同学们,把一种东西同另一种东西联在一起想,叫做联想。这个教学细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花开——结果实——花落的自然规律。
  [评析]这则课例启示我们,关注学生思想的“光波”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适度超越“就知识而知识”的僵化教学,从知识背景、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等角度有机地揭示出一些思想因素。2.摒弃“知识割裂”的小贩式教学,从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内在结构、知识体系的建构等角度揭示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3.通过探索问题借以改变教学模式,创造时机点燃其思想火花,让学生从中获得思想的愉悦体验。4.强化思维训练,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还要学会在教学结束后留下悬而未决的思考问题,根据学科需要有计划地设计系列思考训练。5.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适时引导其思维或归纳或演绎,或聚合或发散,或求同或求异,创造一定的火候将其引向某种深度和高度。
  从对学生终生负责的角度考虑,在当下教育的一些难以突破的现状面前,作为教师,应该修炼出第三只慧眼。尽管这种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局限性,但不失为升华教育境界的一种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