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

给孩子一片爱的天空 

作者:周 静




  去年,我所执教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学生,名叫高涛。他挺聪明的,但成绩却不理想,行为举止散漫,卫生习惯特别差。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据家长反映:这孩子,父母忙着做生意,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长很少和孩子交流。由于缺少亲情,又渴望被关爱,他甚至不惜以捣乱破坏的行为,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带着疑惑和焦虑,我来到他家里。爷爷无可奈何地反映,这孩子,真是拿他没辙了,有时无法容忍他无理取闹,加以指责时,他就变本加厉,以沉默或反其道而行表示反抗,有强烈逆反心理。问题的症结找到后,我多次来到他家,与两位老人聊天,劝说他们,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对这孩子要倾注更多关爱,并帮助他们认清教育孩子的意义和责任。课余时间,我开始与高涛交流,谈学习、唠家常、做游戏,嘘寒问暖,细心观察他平时的表现,抓住点滴进步去燃起他奋进的火花。在这不尽的爱的感召下,他变了,变得乖巧,变得懂事了。起初,他对我心存戒备,只听不说。直到那天我见他脸脏兮兮的,就把他叫到办公室,用温水帮他洗脸,又捏着他的小手帮他剪指甲。忽然,一滴热乎乎的泪水滴在我的手背上,他哭着对我说:“老师,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做生意,爷爷奶奶总是天天打麻将,我考试成绩不好,他们就狠狠地骂我、打我,从来不关心我,我感觉很孤独,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我就特别想爸爸妈妈——”他的哭诉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我告诉他:“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爱你,没有人会嫌弃你,你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相信自己,你是出色的!”就这样,我们心灵间的距离拉近了。我下定决心去关爱他,尽可能地去尊重他,尽量从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这样:一次次上门家访,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辅导;每逢生日,班上小朋友热情为他祝福;每天的补习课,使他温故知新,同时,我还及时与任课教师做好联系,让她们也来了解高涛的情况,多帮助、多鼓励,使他尽量跟上同学们的步伐……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常出现反复,而越是在他处于低谷时,我越主动接近他,与他真诚交流。终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关注,对他的爱了。希望的火种点燃之后,他像换了个人似的。还记得有一次,由于工作劳累,一场感冒后,我的嗓子嘶哑了,讲起话来喉咙隐隐作痛。但期末考试马上要到了,我坚持着,用微弱的声音给孩子们讲课。第二天,一走进教室,就发现讲台桌上放着一杯有冰糖的菊花茶,边上还有两颗罗汉果,旁边压着一张纸条:“老师,您病了我们都为您着急。喝了这杯茶,润润喉吧。听爷爷说,嗓子哑,吃了罗汉果很快就能好的。”“老师,这是高涛带来的。”不知是谁叫了一声,我看到高涛的脸立即涨得通红,此时,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激动地对孩子们说:“谢谢,谢谢高涛,谢谢大家!”说到这里,就再也说不下去了,任凭幸福的眼泪涌出眼眶……课间时,高涛的攻击性行为也收敛了不少,邻班的沈老师惊讶地对我说:“真怪了,今天我来办公室时,三角板掉在地上,是你们班高涛帮我捡的,还一直帮我把作业本捧到办公室呢!”学期结束那天,当他手捧“进步奖”的奖状,憨憨地向着大伙微笑时,大家把手都拍红了。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尊、自信、自强的种子已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也真正地融入到了我们这个班集体当中。我鼓励他要爱家人、爱集体,坚强地走人生之路!那年春节,孩子的父母从外地回来,特地到学校表达了他们真诚的谢意。连说:孩子跟以前比,像是换了个人,懂事多了。能有今天的进步,全得感谢老师,他们在外也能安心工作了。孩子妈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看到她眼里噙着的泪花,看着高兴的一家人,我的心里真的很欣慰,也许这些事对有些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我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它让我这平凡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让我的心每天充满希望。
  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让我深有感触的话:“要让你的学生爱你,首先你得学会如何去爱你的学生。”是的,有爱才有信任的目光,有爱才有希望。当然,爱是严格的,它不是迁就,不是偏袒,不是放任,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相济,只有这样,班主任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小小的决定,才会改变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才能教育感化学生;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会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包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心灵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让稚嫩的童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