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

好教育要给孩子自由与责任

作者:肖 川




  孙瑞雪执着于在中国传播蒙特梭利教育思想,这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具有矫枉过正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教育中太缺少爱、宽容和自由了。我的孩子上北师大幼儿园时的遭遇使我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切。
  我的孩子聪明、淘气。在作为父母的我们看来,他的淘气是可爱的,那是因为有爱;可在幼儿园的老师看来就不是这样。从进入幼儿园开始,我的孩子就成为了被打压、修理的对象。也难怪,一个班四十几个孩子,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也真够老师头痛的,所以一些活动,我的孩子,还有另外一两个孩子都没有机会参加,因为老师害怕他们出乱子。有时老师还将他独自关在一个黑屋子里。我的孩子几乎每天都带着消极情绪回家,他常常说,他讨厌幼儿园,他讨厌老师。5岁多时居然说他希望生病,这样就可以不去幼儿园了。
  在我看来,好的教育一定包含下面几个关键词:爱、感恩、希望、信仰、探索、合作、自由与自主,这也正是教育的精神元素。而精神,正如陶行知所说:“如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爱,就是恒久的忍耐,且有恩慈。而爱本身又包含着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是肤浅的;没有尊重,就没有信任,就没有乐观的期待,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没有责任、关怀和给予,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甚至可能是虚情假意的;给予,就包括给予学生需要的额外的帮助。
  与爱相伴而生的当是感恩。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爱,并且要让他们学会爱,那就是感恩。感恩于我们拥有的一切,感恩于生活中拥有的阳光、微笑、歌声与鲜花,感恩于人类文化养育出我们追求美好的永恒冲动。
  希望,是鼓舞人生之帆驶向彼岸的强劲力量之源泉。教育力量的体现其中一定包括精神感召:让学生学会憧憬未来,对未来有一种热切的向往,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优秀的教师一定善于把人生美好的前景,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美好的明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信仰,我们心灵信赖并仰望的人生终级的关怀,我们之所以活着的全部的意义生发之源。教育要有精神支柱,教育者要有精神支柱,并自觉地引领学生用心去培植他们的精神支柱。
  探索,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意味着不得过且过,不敷衍糊弄;意味着总是试图去改变,意味着追求卓越。
  自主与自由,意味着学生有权对自己的事情做出决定,意味着我们把培养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能力作为目标追求,意味着我们重视自由和责任精神的养成,意味着我们对于奴性人格的彻底摈弃,对专制性格的全面颠覆。
  合作是自主、自由的个体之间健康的关系。合作就意味着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学会了对别人移情性的理解,学会平等充分的沟通;合作就意味着我们建立起了一种“你-我”关系。
  合作之所以是真正教育的精神元素之一,就因为合作的品质是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质,是融洽、温暖、和谐的良好的精神生态的不可或缺的品质。
  成功的教育一定富含教育的精神元素,在孙瑞雪的教育实践中,她在自觉地追求富含爱、自由、宽容、希望、探索等精神元素的教育。衷心地希望中国教育界有更多的孙瑞雪。
  
  (摘自2005年7月28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