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9期

话说校长

作者:杨树兵等




  参与嘉宾:
  杨树兵(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博士生,江苏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任职)
  潘文新(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副校长)
  姜观林(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七中学校长)
  顾春红(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教师)
  张曙光(江苏省盐城中学教师)
  校长的角色定位,是一个非常凝重的话题。有人说,校长乃学校发展之魂,乃人文精神之魂。有人要求校长要有专业化的高度,有人又提出校长要走职业化之路。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校长重视创新教育,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校长重塑多元角色形象、履行多元角色义务……
  客观上,我们应该看到,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作为一校之长,他首先是一名教师。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校长也许是诸多教育角色中,承受着最不能承受之重的角色。大至学校事业的发展,小至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事,都牵动着校长,也可能都影响着校长的行政判断、行政能力甚至行政地位。而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一方面要通过行使行政职权来实施行政领导,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对学校成员施加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式影响力和非正式影响力。
  其实,校长能量的释放,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地位、权力和能力,取决于他对职业角色的自觉认识和角色扮演的践行程度,取决于他的教育素养和教育人格,取决于他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且还取决于其他教育角色的教育行为甚至教育理念或思想的支撑。
  我们可以说,校长就是一本教科书。他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同时,自身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学生的认知过程。我们也可以说,校长在管理教师过程中,自己首先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师”。这便要求,校长在引领学校向前发展时,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规划,对事业负责,而不是对行政体制负责;对家长、学生与教师负责,而不是对某些甚至某个行政领导负责。
  但是,校长应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其他教育角色在校长事业中又如何扮演?今天,我们请来有关专家、学者、校长、教师,众口言说校长的角色定位。
  校长应该在教学一线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杨树兵
  
  校长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普通教师—教学骨干—教研组长—学校某个部门的负责人—校长。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领导,而且绝大多数校长也是教学方面的能手。但是近年来我们却遗憾地发现,许多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校长在从事学校行政领导工作后,整天忙于行政和评价别人的水平,自己却陷于会海之中难以自拔,往往不知不觉远离了课堂,丢弃了教学工作,脱离了教学第一线,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在教学管理方面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走向空洞和苍白。
  我们认为,从普通教师走向学校行政岗位的校长,是社会和学校对其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认同和肯定,校长应该将其优势进一步发挥和拓展,这才能使校长的生命力长盛不衰。
  首先,校长的职业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该是份内职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因为“校长”只是某人在某一时期的行政职务,但是其一生的职业却是“教师”。从这一点上讲,校长应该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学工作。而且,这些从多年教学实践中脱颖而出的校长,亲临一线教学岗位,亲自参加教研活动,亲自参加课题研究,不仅可以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导和影响其他教师,带动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而且校长亲临教学一线,对其他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精神鼓励和支持,这种效果要比校长在会议上大讲如何奉献、如何钻研的效果要好得多。校长不仅在过去是一位好教师,当校长后更应该是学校的首席教师,引领教改方向,冲在教学科研的前沿。
  其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从事一线教学是抓好教学管理和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常说,一个好的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的学校,而好的学校靠的是教学质量的品牌,这种教学质量的品牌不是一般“行政型”校长所能塑造的,而是需要“专家型”的校长。作为学校教学中心工作的指挥者——校长,不亲自教学实践,不亲自走进课堂,不亲自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亲自接触课本,就不可能对教学实践有深刻感受,就很难对如何抓好教学工作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就很难赢得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权,从严治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校长只有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真正了解、熟悉教学工作,懂得教学规律,才能制定好教学工作计划,因时、因地地制定学校教学目标,并能有步骤地协调好各环节的正常运行,才能不说外行话,不办外行事,在把握学校特点的基础上,塑造学校特色。校长只有直接站在教学第一线,才有利于掌握教学实际,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探究教育教学新规律,寻求教育教学改革新途径,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改得准、改得稳、改得透,以更便捷的方式取得高效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肩负校长重任,躬耕于讲台33年。正是因为他既能从一个校长的宏观视角去认识问题和研究问题,又能对教学一线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科学家,抒写了他那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我国近现代教育的杰出代表陶行知以及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等无不是在一线教学实践中逐步成为成功校长的。
  再次,校长应该以一线教学为平台,树立领导威信,提高管理成效。校长的领导威信和管理成效,不是靠上级的任命、任职来实现的,而是靠领导者自身高尚的人格、勤恳踏实的工作以及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来实现的,其中教学能力和水平是塑造校长自身形象、树立工作权威、形成强大感召力的重要方面。校长只有放下架子,站在教学一线,通过亲自参加备课、讲课、批改、辅导等各项教学活动,广泛接触各科教师,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困难,达到与教师在教学信息上的交流、思想感情上的沟通,才能与教师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进而为实施有效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一个校长长期游离于课堂之外,势必会形成某些惰性,从而疏远和教师的关系,给人以作风漂浮、难有作为的感觉,很难在管理中做出成效。此外,通过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了解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职业道德水平、课堂组织能力及管理水平等,也有助于校长对教师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可以说,校长从事一线教学,参与和领导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力是行政手段无法代替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校长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作为教师又作为教育者的技巧,才能充当教师和学生的优秀而有威信的指导者。
   当然,我们提倡校长站在教学第一线,并非要硬性规定校长一周必须上多少课或听多少课,要完成多少工作量。实际上,校长上课,传达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体现的是校长的敬业精神,反映的是校长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折射的是校长驾御、指导和从事教学的能力。
  
  做“智者”和“行者”
  ○潘文新
  
  校长虽不象“历史”一样,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却也被涂抹得面目全非了。社会的日益多元、时代的渐行渐远,都寄予了校长过多的期望,名教师、改革者、思想家、活动家、企业家,等等,不一而足,挤压进了庞杂的内涵,凸显到玄虚的位置,使得这一角色越来越不可捉摸,越来越“去教育化”。校长本人也被送上精神的“祭坛”烧烤,教育的命运更加“风雨飘摇”,所以,清洗出校长的“本真”,还其本来面目,是很难却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想“智者”和“行者”这两张精神名片,应是深蕴于校长血肉之中的。
  校长首先是一名“智者”,他虽然来自于基层,来自于教师,却要在不懈的修炼中,打造出超凡脱俗的眼界、心胸、能力、智慧,同时还要善于汲取,不断生长,这是校长终其一生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学校用理想构筑,校园却必须坐落人间,因此无论宏观微观、外部内部、对上对下、待人接物都要有一种外方内圆式的通融,规避祸害、抢占先机、审时度势、养精蓄锐、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益。校长要清楚,学校总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空隙里生长,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前行,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办学不仅要兼顾体制内,还要兼顾体制外,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尊重市场规律。从学校发展的路径而言,是单向的、线性的,有时决定学校沉浮兴盛的契机,只在那时、空、人、事交错的一个点,把握不住就失之交臂。一所学校的发展就会命运多舛,尽管我们可以不断地看到有学校在优秀校长的领导下,筚路蓝缕,胼足胝手,挽狂澜于既倾,开创了可喜局面。但纵观学校发展的历程,毕竟走了弯路,付出了代价,承担了更大的“机会成本”。一个校长的决策缺少远见卓识,总会必然性地给学校带来伤害,另外从教育的时机及受教育个体的发展来看,是即时的,教育的机会稍纵即逝,不可再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遗憾,往往是终身性的,无法挽回。有人曾把教育比作“农业”,其实庄稼一年长几季,今年减产明年丰收,会有所波动、也有所均衡,可每一株禾苗,就其个体生命而言,它的意义和价值是无限崇高和无比珍贵的。我觉得教育倒像美术大师手中的陶瓷工艺,个性而有创意、精美而又易碎、工艺复杂而过程不可逆。值得让每个校长慎思谨行。教育与社会之间是源流关系,它们之间通过文化和学生这根“脐带”,沟通交融,隔而不离,但教育总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具有着“象牙塔”式的贵族品质,不肯完全俯就现实,它要成为社会的风向和现实的标杆,所以有时教育不仅自视甚高,同时也自律甚严。教育的目的消极地讲是传承文明,积极地讲是推动发展,教育要为社会担负无边际、无限量的义务,作为每个教育单元的“船长”,任重而道远,他的长远目标是“行动”而至彼岸,他的眼前所面对的是策略选择、方向把握、分寸拿捏、绕过险滩、避过风浪。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