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9期

敢峰:人比山高

作者:郑 达




  敢峰这个名字,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来说熟悉而亲切。《人的一生应怎样度过》的思想火炬,照亮了他们前进的方向;即使是今天,我还能很清晰地想起其中的警句,心里还会隐隐感受到它的暖意。
  敢峰教育事业的光辉,是在他当景山学校校长时闪耀的。他的中小学教学改革,在当时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可惜,在“文革”的风暴中,它夭折了。时隔30年,敢峰壮心不已,他仍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进行重构,创办了北京市力迈学校,立志攀登21世纪基础教育高峰。
  舒风同志对敢峰“重构基础教育”的理念有着详细的描述。敢峰要吸收我国传统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之长,摒弃二者之短,探索21世纪我国中小学优质教育的最佳模式,他把这项创举称为“新世纪根苗工程”。第一是根要扎好,第二是苗要长好。“根要扎好”主要是扎好中华文化的根,基础知识要学得扎实,基本功要练得扎实。“苗要长好”主要指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统得过死、学得过死和西方教育倡导的自由发展的两种倾向,都不赞成,而是取两者中之合理部分,去两者之弊,走一条根深苗壮的教育之路,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枝叶繁茂,果实累累。
  对于“根要扎好”之“根”,敢峰最近在长三角之“次中心城市”杭州的西湖博览会名校长论坛上有个发言说得更清晰,他说:“我们几位北京景山学校的老人相邀来到北京市力迈学校,目的就是在景山学校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重构基础教育的改革实验,试图集中国和西方教育之所长,走‘以我为主,融合创新’之路,其中就把‘使学生从小扎下中华文化的根’放在第一位。有人问:现在不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吗,怎么把扎下中华文化的根放在第一位呢?我们说:越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条越重要,它是‘三个面向’的根基。”敢峰把“基础教育”之“根”说得很清晰透彻,所以这个发言的主题就是“探索中华人文特色的优质教育之路”。敢峰把这个教育理想深深地扎在力迈学校教育实践的土壤里:“在教育上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最根本的是要教育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人文智慧和经世致用的人文传统。”力迈学校以中华文化为基石,制定了对学生进行为人、立业、处世的教育要点:
  为人: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师好学,不染恶习,崇真善美,鄙假恶丑,忠于职守,遵纪守法。
  立业:勤劳勇敢,开拓进取,有志有识,自强自立,善抓机遇,应变有方,群策群力,强中争强。
  处世:诚以待人,信以立己,知礼明义,通情达理,不畏强暴,不欺弱小,助人为乐,不跟风跑。
  ……
  在敢峰的“教育词典”里还有一个振聋发聩的教育理想,那就是“力迈无差生”。敢峰曾多次谈到,他的最大理想就是“愿天下子女都成才”,在教育工作中要使“红杏出墙”和“弱苗促壮”交相辉映。“力迈学校无差生”,不是因为这个学校是“优中选优”后才说的,也决不是像有些民办学校以“邀请赛”名义“层层拔尖”的。这样“拔”出来的学生争来的高升学率,不是教育真本领,在教育学上毫无意义。教育真本领在于不但能培养尖子,还要能转化“差生”,能把所谓“冥顽不灵”的儿童培养成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人才苗子,这才是真功夫。这就是说,敢峰的重构“基础教育”也含含“矮子里头拔将军”。开始谁不是“矮子”?哪个将军不是从“矮子”里头拔出来的?这就是“力迈无差生”的理论依据。不呕心沥血,办不好教育。也正因为这样,力迈学校才敢于对家长有两个郑重的许诺,一个是用爱心操心“换取家长的心”;另一个是孩子不管基础如何,“都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才”。
  敢峰已经是76岁的老人了,还像年轻人一样不分昼夜地筹划力迈学校的优质教育道路,不愧为中华人文特色教育的探索者。
  
  (高良摘自2005年5月8日《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