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陌生的母校

作者:杨孟琪




  学校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地方。我们重视教育环境的改善,但是,如果不同时注重提升教育情境,甚至改掉了已经形成的传统教育情境,那就会带来许多问题。
  
  我一退休,就被母校聘为教学顾问。我的母校江汉中学是湖北省的百年名校,我在那里度过了6年的学习生活,在离开母校的40多年里,越来越感受到那6年到处都充满情趣。虽然时值严冬,但我急于了解母校的教学情况,一大早就出门了。下了车,穿过熟悉的小巷,一上中南大道,眼前展现的是宽敞的电动金属大门,正中半人高4、5米长的黑色大理石上,刻着“江汉中学”4个金字。这是江汉中学吗?我记忆中的有着古色古香的纹饰的瓦当的青砖围墙哪里去了呢?
  一跨进大门,被松柏掩映桃梅簇拥的、刻着“桃李芬芳校园绚丽,松柏挺拔祖国长青”的楹联的木结构厅堂变成火红的“大鹏展翅”的聚脂玻璃钢雕塑,两旁是盆景围着的喷泉。再往里走,长着青草的大操场被不锈钢栏杆围住了,里面变成了5圈塑胶跑道,中间是水泥篮球场、排球场、单双杠运动场……四周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都变成了一幢幢贴着瓷砖的高楼。
  陈校长引着我从右边开始绕着操场走着,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教学楼、学术报告厅、实验楼、艺术厅、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天文台……我们在这里粘知了的梧桐树找不到了,我们在这里挖蚯蚓捉蝴蝶的小花园小菜园找不到了,我们在这里钓鱼虾、游泳、打水仗的堰塘也找不到了……
  我正在寻觅那记忆里的母校一丝一毫踪迹,电铃响了,而我向往的是伴随我成长的,聆听了6年的钟声。
  穿着清一色校服的学生从四面涌向操场,升旗仪式开始了。国歌是放磁带,升旗是按电纽,我多么想重温一下校歌:“江水滔滔我们在奔腾的激流中成长,平原莽莽我们的襟怀像你一样宽广……”可惜听不到了。校长的讲话很简洁,他用翔实的数据总结了期末全市统考的成绩,归纳为“丰收在望”,他的激情全用在了号召大家再接再厉,夺取明年高考的胜利,让学校在江城再铸辉煌。而此情此景在我胸中激荡的是50年前,我作为初一新生,在这里朗诵的诗句:“才疏自愧诗情淡,学浅谁怜胆气豪,愿惜一帆风浩荡,敢从学海破惊涛。”
  天上洋洋洒洒地飘起了雪花。上课铃响了,校长告诉我,学校统一布置各年级的课都是讲评期末全市统考试卷,要求通过讲评人人都能得750分(满分)。我从第1节课,听到第4节课,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由科代表把市统考阅卷组集体阅过的试卷发还学生;接着由老师总结班上考试概况,再逐题讲解,强调标准答案,强调得分意识;最后留下五六分钟让学生纠正错误,做到每张试卷满分(语数外各150分,文综理综均300分)。
  令我吃惊的是历史课有一道题,老师公布的标准答案是我国因变法而牺牲的历史人物依次是:1、商鞅,2、吴起……而语文课有道题老师公布的标准答案是谭嗣同就义的动机应填“今日中国未闻有为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学生一个个都认真地听、细心地记,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讲解,只有书写的沙沙声。我问语文老师,这题与历史的标准答案明显矛盾,为什么没有学生提出来,他笑着说,这正是标答意识强,得分意识强,并用京剧唱腔来了一句:“端人的碗服人管,人叫咋干就咋干,你要是不干他就不管饭!”
  我眼前浮现出40多年前,我在这里学习的情景:
  语文老师讲《装在套子里的人》,说别里科夫是害怕新事物的典型形象,同学提出课文上说别里科夫“老是歌颂那些从没有过的东西”,这“从没有过的东西”总不会是旧事物吧,老师立即让大家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别里科夫是向往新事物而又胆小怕事的形象。
  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题目:“汽车从A点到B点,当行驶到C点时……”,一位同学大声说:“老师,您的表达不准确。”“怎么不准确呢?”老师转过身来和蔼地问。“汽车从A点到B点是在运动中,应该说行驶到既是C点又不是C点的地方,如果说行驶到C点时,那就是静止状态,只能说在C点抛了锚……”“对,你想得很精确,不但有数学头脑,还有哲学头脑呢!”
  上物理课,一位同学回答了有关流线形的问题。老师似乎从他的神态中看出了他的骄傲情绪,便说道:“答得不错,80分。不过,我还要问你一个问题,乌龟和兔子赛跑,为什么乌龟反而跑到前面去了?”“因为乌龟是流线形的,跑起来减少阻力,兔子不是,跑起来阻力大。”那位同学眼皮一眨避开了老师的旁敲侧击,引起了哄堂大笑。“妙、妙、妙,我发现新大陆了。”老师连声称赞。
  近半个世纪了,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同学们的聪明睿智一直留在我记忆里。今天,我是坐在母校的教室吗?
  下课时,我的学弟学妹们大多在教室里修正试卷。我踱出教室,凭栏眺望,操场上已是白茫茫的一片,没有了当年的堆雪人,打雪仗的喧闹,只有雪花继续洒落的沙沙声,甚至和我一起凭栏赏雪的都只有数得清的几个人。
  我沿着栏杆往前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江汉中学委员会、江汉中学学生会的铜牌出现在眼前,这是当年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呀!讲座票、歌舞票、周末晚会票……都在这里分发,特别是门两边的题名“江汉潮”的黑板报,是每位同学必看的,它还造就不少名人。有些同学的“处女作”在校内外传诵一时,像前新华社负责人中学时代的不少大作就是在这里问世的,我至今还能背诵他的《手册歌》:“九点差一刻,学校发手册;打开手册看,尽是大鸭蛋;爸爸床上坐,气得脸发黑;鸡毛掸子扬,给我抠了痒;换根大门杠,结了伙食账。”像现任中山大学博导的刘先生当时刊登在这里的作文答卷:“窗外雨潺潺,出题容易做题难,长叹一声交卷了,分数若干?”和老师的批语:“虽未答题,寥寥数语,活脱学生心理,且文采耀眼,评分80,并告东施切不可效颦。”我想凡是当年的校友都和我一样是不会忘记的。同时,我就是在那块黑板上“出名”的。记得那是我读高一的时候,一位叫叶格思的老学究,(据说是前清举人)教我们的语文,他讲的是玄而又玄的古训,用的是半文半白的语言,往往陶醉于自己的掉书袋而置学生于不顾,比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他有板有眼地讲道:“武汉市,有龟蛇二山,谓之地灵;崔颢,开元进士,乃人杰耶。人杰游览地灵必然有诗。有诗而后,人杰更杰,地灵更灵焉……”讲着讲着,烟灰落到了讲台下面一位同学的书上,那位同学向他反映:“老师,您的烟灰把我的书烧了一个大窟窿。”他接过书吟了两句:“此谓之死灰复燃,死灰复燃耶。”把书还给那位同学,继续之乎者也起来。我立即在周记上写了《X先生传》,班主任(英语老师)在后面批道:“气势汹涌,笔墨淋漓,写得真实,刺得痛快,好一篇讨朽檄文。”学生会立即把我的这篇“处女作”配上插图刊登在“江汉潮”上,而且每周一期地连载,这位老学究每周都要驻足捋须,摇头晃脑地品味,而且少不了五个字的奖励:“后生可畏也”。而今天这里贴的却是一份海报:“好消息,星期六下午2时北师大教授上届高考英语出题人沈××在学术报告厅主讲《英语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每张听课票5元,请各班学习委员从速到学生会交钱领票。”这真是换了人间啊!
  下了第4节课,我准备上街午餐,走到大门口,在雪花中看见两旁立柱上挂着的《江汉中学高考九铸辉煌金榜》,正驻足品味,陈校长来了:“啊呀,杨老师,还是老校友对学校有感情,都去吃饭了,还在门口抚今追昔呀!”
  “我记得以前大雪纷飞的时候,学校都要在这里贴对联,有一年大概是农历虎年,那副对联我还记得上联是:牛已去桃李园中拉犁滋味宛在,下联是:虎早来景阳岗上抡拳威风谁抖,蛮有文化韵味的。”
  “哎呀,难得你记性这么好,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哪还有闲情逸致摆弄古董呀!升学率就是生源,生源就是财源,财源就是能源,不能不作这样的宣传呀!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过去环境那么差,你们还这么留恋学校,现在呀,校园环境堪称武汉一流,学生一出校门就把学校忘了,市场经济嘛……”
  他的话使我想起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谚语,使我想起了艾青看到雪,想到的是大堰河,想到的是大堰河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而回到自己豪华的家庭反而觉得忸怩不安,说“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是不是家庭环境不如家庭情境呢?
  我虽然置身于这所气派的、设备先进的、现代化的学校,但是没有了当年的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主体的体验、氛围、人际互动的教育情境,没有了用心呵护和极力弘扬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考的教育情境,惟有高考,惟有功利,怎么能说走进了我的母校呢?这是不是也可以说教育环境不如教育情境呢?
  雪仍然飘飘洒洒地下着,好半天,我才从出入师生的异样的目光里发现了自己浑身披满雪花。正像我来到一所陌生的学校,在他们的眼中我肯定也是一个陌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