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道德真能“存储”和“支取”吗?

作者:吴学安 马国川




  在人们的印象里,“道德”意味着无私奉献、不计报酬、不图回报;而“银行”则是与金钱、利益等联系在一起的。把“道德”与“银行”这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捆绑在一起,人们不禁要问——
  
  最近的消息,3年前郑州青少年道德银行成立之初热闹非凡,报名第一天前来“开户”的就有2000多人。3年后的今天,许多当年参加这一活动者的“道德银行”“存折”仅用过几次,甚至不少人一时间还记不起来有过这么一回事。
  2002年初,全国文明社区——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率先推出“道德银行”。这家特殊的“银行”作为社区志愿者协会下属的一个载体,导入了银行运作理念,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和保障志愿服务者可以获得社会志愿服务的回报。一时间,各地纷纷效仿,“道德银行”遍地开花。一些大中小学都将其作为德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了不同的细则,有的在学生中竞聘产生“行长”、“支行长”对“道德银行”进行日常管理,有的把学生在“道德银行”的“储蓄”作为期末评优的依据之一,有的还可以“支取”积分换来回报,甚至折抵过错。
  “道德银行”创办伊始就招致议论纷纷,道德怎么可以称斤论两?热闹过后,红火一时的“道德银行”都已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日益萧条的态势。人们不禁要问:“道德”真能存入“银行”吗?
  是创新还是“拉郎配”?
  所谓“道德银行”,就是储存道德的银行,它是根据学生在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表现,按一定标准转换成“道德币”的形式存入“银行”,作为其在“道德银行”中的储蓄。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银行”的开办和兴起也算得上是一个创新之举。但这一做法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不小的议论。因为在人们的印象里,“道德”意味着无私奉献、不图回报;而“银行”则是与金钱、利益等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把“道德”与“银行”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捆绑在一起,在学校开设“道德银行”,将道德行为折合成“货币”的形式储存起来,并可用来支取、申请相关帮助或享受相应待遇,必然要涉及到“道德”能否计价买卖的问题。
  一些教育界人士则认为,传统的道德评定,以百分制衡量操行等,学校根据学生一个学期的在校表现,主观评定学生道德水平,导致教师大都凭印象给学生打分,往往有失公允。而“道德银行”作为对传统评定方式的一种补充,按照即时发卡打分的方式,无疑能够给予学生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会不会混入“道德假币”?
  “道德银行”首先要为道德寻求一种有效的测评和奖励方式,但很快有人提出质疑,最原始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道德”这东西如何存入银行?谁有资格给道德打分?谁有权力规定道德的分值?谁有这样的道德识别力和公信力?道德储蓄必须要以“道德公开化”为前提,但是,大街上并无一种叫“道德电子眼”的东西来记录人们的道德行为。这意味着,要想及时被见证、被记录,人们在做道德善行的同时必须让别人看到,可是这种类似“孔雀开屏”的表演会怎样损害真正的道德发育呢?
  而且,谁能担保银行里不会混入“道德假币”、“道德伪钞”呢?儿童口无遮拦是因为不知利害,一旦知其利害,这种天真大多荡然无存。笔者上小学时有一阵子特别时兴好儿童“拾金不昧”,几乎每天都有人上交一两分路上“捡”到的钱。其实钱是很难捡到的,所以有人就把自己的零花钱拿来上交。这样的“拾金不昧”,不就是“道德假币”?
  会不会染上功利色彩?
  “道德银行”的始作俑者本意无非是以公益服务实绩来鼓励人们向“好人好事”看齐,从而达到提高人们道德水准的目的。但如果学生仅仅是为获得“道德银行”的计价而去做好事的话,就会让学生染上过多的功利主义色彩,这对他们的成长并无益处。“道德”应该是来自良心和良知的一种自律,主要应通过社会教育方式来获得,而不应仅靠虚拟物化的方式去鼓励。
  对此,“道德银行”的拥护者认为,它只是一个虚拟的“银行”,并不等同于实际意义上纯粹货币关系的银行,其功能在于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道德积累并使之成为社会财富,从而使做好人好事等道德行为自发地转变为社会关注的行为。有鉴于此,设立“道德银行”能为学生善行义举的储存、积累提供一个载体。从这一点来说,“道德银行”的初衷无非是为学生的道德行为提供一个量化的平台。
  “存款”可以折抵过错?
  但仍有人心存疑虑,倘若按照市场化模式,采取为道德“计价”的方式,将道德量化成“实物”形式进行计量和评判,会不会有悖于精神文明的本质和特征?“道德银行”将学生的善行义举模拟为物质财富,无形中也会给人一种“不良启迪”,尤其是一些学校实行的任何一种道德行为都可以换取回报或折抵过错。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规定,参加义务献血每次可获得两分,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每小时可得到一分,每分可折算成一万元“道德币”。而如果出现违纪行为,则处以2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扣款记录。如此,就会让人怀疑道德行为人本身的动机和目的,从而导致道德信念产生危机。假如学生的违纪或其它过错行为,都可以用“道德银行”的“存款”来折抵的话,那么,是否意味着学生任何不良行为均可以通过扣除“道德币”方式,来免于社会和学校的批评、谴责和惩罚?是否意味着多做一些好事就可以用作随后干一些不义之举的资本?
  “道德银行”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德育仅用包装式的概念炒作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这个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工作者既不能死抱着原有的习惯思维不放,更不能标新立异、华而不实搞花拳绣腿那一套,而要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探索富有创造性、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新的载体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