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7期

为什么中国人说不好英语

作者:张星海




  很多中国人学了多年英语,考试分数可能很高,却连一句英语都说不利索,人称“哑巴英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对于这一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各种观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们之所以没有学好英语,是因为我们用学习中文的方法学习它。那么,为什么用学习中文的方法就不能学好英语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始终没有揭开。
  近日,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最终揭开谜底。专家认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
  对大脑各区域所司职能的了解,最初是通过某些特殊病例的研究而获得的。
  北京解放军306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育部“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成像中心主任、中国航天医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金真说,人脑语言功能区其实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前脑的布鲁卡区,另—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那么,这两个语言区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1861年,法国神经解剖学家布鲁卡检查了一个语言障碍患者,这位病人听得懂别人说话,发音器官也无病变,可做手势表达,但除了会发个别音,不会发其它音。病人在6天后去世。解剖发现,其大脑左侧额区后部有一些组织明显损伤,确定是构成死者丧失语言能力的原因。布鲁卡研究了8个类似病例,都得到了相同结果,这个区域就被后人称为布鲁卡区。
  1874年,奥地利医生威尔尼克发现了另一种语言障碍,从而发现了威尔尼克区。他发现在颞叶部分,还有一个控制语言的中枢,主要管制语言的记忆与理解,与布鲁卡语言区稍有区别,因而定名为威尔尼克区。这是到目前为止语言区的两大发现。这两个区就是人类的主要语言中枢。
  此前人们认为,发生阅读障碍都是因为威尔尼克区发生功能障碍,本次研究推翻了上述观点。
  金真解释说,以前,所有的科研报告都认为,说不同语言的人发生阅读障碍都是因为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功能发生障碍,因为后脑的威尔尼克区主导语言功能,而前脑的布鲁卡区一般来说很少用。但是,他们的研究结果推翻了上述观点。
  她说,拼音文字是线形文字,像英、德、法等文字都属此类。使用拼音文字的人若出现语言阅读障碍,一般都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出了问题;而使用中文这种表意象形文字的人,如果存在语言阅读障碍,那一定是位于大脑前部的布鲁卡语言功能区出了问题,与后脑无关。
  金真说,研究发现,使用中文的人,平时主导语言功能的主要是前脑的布鲁卡语言区,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几乎用不到,因此功能极弱,在脑影像图上不易找到。布鲁卡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
  而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常用的是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布鲁卡语言区几乎用不到。威尔尼克语言区更靠近听力区。
  金真说,我们所说的中文特殊语言区,就是此前人们所说的布鲁卡语言区。它的发现,对改进今后语文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既然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那么,中国的表意象形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学习记忆方法就应有所不同:要想学好中文显然要多看、多写、多说,总之要靠“运动”来记忆;而学习英文则应注重营造一个语音环境,注重多做听、说的练习,因为英文的语言功能区更靠近听力区。
  学了多年英语,为何还是不会说?中文特殊语言区的发现点破玄机。这是因为学成“哑巴英语”的人,用学习中文的方法来学习英语,其方法不符合脑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同样,外国人要学习中文,如果采用他们学习母语的方法,只注重语音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文的同音字非常多,比如“家”的同音字可以有佳、加、嘉、珈、枷、袈等等,单说出一个字,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而英文中同音字非常少,当听到一个词一般就能反应出某样东西。
  正因为中国人的大脑语言区在空间位置上不同于以英语为母语者的大脑语言区,所以,我们14岁后再学英文,用的脑区就不一样了,岁数大的人也完全是用学中文的方法在学英语。
  中国人从小学习中文,大脑的布鲁卡语言区非常发达,而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功能相对极弱。因此,当我们接受外语时,阻力非常大。那么,少儿学外语为什么比成人快?因为儿童的布鲁卡语言区还并不发达,它有异于成人的大脑结构。
  儿童学外语,起步越早越好,4~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超过这个时期,母语保护系统的阻力就会加大,所以应该在布鲁卡区发育成熟前学习英语。
  
  (陈昌喜荐自2005年4月22日《家庭百科报》)
  责编:叶万军 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