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7期

把阅读融入自己生活的血液

作者:王世伟




  阅读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人生。要使工作生活成为阅读学习的过程,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全体市民的一种习惯和风尚,成为一座城市的风景和文化。
  
  今年4月23日,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10周年。然而当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国民保持阅读习惯的仅占5%、人们都感到似乎没有多少时间用来读书的时候,我们来纪念“世界读书日”10周年,显得特别有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阅读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行为是伴随着文字和文献的创造发明而产生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居住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创制了泥板书和书写在上面的楔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则以甲骨、青铜器以及竹帛作为文字的载体,逐渐演化。人类早期的阅读生活便开始了,在数千年中,形成了阅读即生活的文化。较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尤袤在《遂初堂书目》序中所比喻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把阅读融入了自己生活的血液。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在17岁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就读时,“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由于兴趣所在,爱因斯坦把“阅读”当成了“悦读”。他曾回忆道:“我由于读罗素的著作而度过了无数愉快的时光。”前人的这种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正是今天我们所缺乏的。
  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需要从小培养。在世界发达国家,父母亲会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从小培养子女读书的习惯,并学习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一有空闲,人们便会在地铁、机场、路边的咖啡吧、公园的长椅上看起书来。上海图书馆自1996年12月新馆开放至今的8年多的时间中,共接待了约2297万名到馆的读者。在近年来的统计中,到馆读者中14岁至35岁的青少年占到了66.8%,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上海这座活力城市中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及其所隐含的进取心与创造力。
  阅读应当成为市民的生活与工作习惯。也就是说,要让阅读融入到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年龄段和任何市民的群体之中。中国西汉目录学家刘向曾说:“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无独有偶,清人张潮也从另一个角度作了生动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里讲了不同年龄段的阅读及其旨趣。也有人将阅读图书划分为办公室书房认真研读的“桌上书”、车站机场随时翻读的“口袋书”、睡前床上休闲浏览的“枕边书”,从而把阅读行为渗透到人们一天中的不同时段。现在全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仍然占到三分之二,进城务工者有近一亿,上海也有数百万。近年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外来建设者读书会”丰富了这一群体的业余生活,提升了他们的务工能力和文化素养。
  阅读可以分为网上阅读与传统书本阅读。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4年12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上网读者年均增长78.9%。这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阅读学习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其有利之处在于培养了市民学习的主动情感、创造性思维和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但这并不能成为我国传统书本阅读习惯下降的理由。从世界发达国家市民阅读习惯来看,网络和电视媒体并不能取代书本的阅读。以电子书和多媒体非常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持卡人数高达1.48亿,即每两个美国人就有一人持有读者证;据统计,美国国民去公共图书馆的人次数是观看足球、篮球、棒球、曲棍球合计总人次数的5倍多。可见,网络的发展及新媒体的丰富只是造成没时间阅读的部分原因,并非主要原因。保持阅读习惯还要从国民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上寻找原因。要在全体市民中树立这样的理念:阅读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人生,要使工作生活成为阅读学习的过程,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全体市民的一种习惯和风尚,成为一座城市的风景和文化。
  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场所。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在2001年8月第67届国际图联波士顿大会上发行的《公共图书馆指南》中提出的:“公共图书馆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它的各项服务必须对社区的所有成员开放……社区所有成员都有享受其服务的权利,而不受种族、国籍、年龄、性别、宗教信仰、语言、能力、经济和就业状况或教育程度的限制。”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精打细算的低收入者,无论是博士、教授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无论是九旬的老人还是少年儿童,无论是本市外地的中国公民还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观者与读者,都可以进入并利用公共图书馆,在这里得到阅读文化的熏陶,满足人们对知识、信息和形象思维作品的需求。这些,恰恰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现在,上海市文化发展规划正在建设数以百计的社区文化中心,这些文化中心中都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
  一个城市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的形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城市公共图书馆负有开发民智、引领学习的使命,具有全民教育、城市教室的功能。在现在与未来的信息和知识社会中,图书馆将通过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来培养有智慧的人,让市民学会了解、存储、鉴别、加工、利用并管理信息的能力和素养。现任国际图联主席凯一拉舍罗卡曾将她的施政主题确定为“为了终身素质的图书馆”,从而促进人们的学习、阅读和终身学习。约公元前3世纪建立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将开放、对话、理性作为它的图书馆精神,这些,对于我们培育全民阅读习惯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期盼阅读春天的来临。也有人曾提议在中国应有个阅读节,但我更希望每天都是读书日,使我们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开放与对话,多一些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多一些幽默与想象力,多一些静坐读书,多一些文化与书卷气,在阅读中提升城市与市民的品质与素养。
  
  (摘自2005年4月22日《文汇报》)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