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7期

教育部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等11则

作者:佚名




  教育部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
  
  教育部近日出台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意见》提出,大中小学的德育建设应该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将成为根本途径,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被作为根本要求。
  《意见》提出要科学设置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各教育阶段的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要明确全员育人的要求,把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要积极开展党团活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将成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国大中小学德育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成立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进行咨询论证、提出建议、具体指导、培训人才;成立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审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设计、统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写,保证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各地教育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保证国家规定的德育课程计划切实执行。
  (金卫东摘自2005年5月12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部叫停义务教育重点学校
  
  教育部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称,各地要制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
  教育部要求各地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最低保障线”,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学校,制订限期改造计划,尽快使当地所有学校达到基本要求。
  教育部要求,各地对本地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开展监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的义务教育学校进行监测和分析,对低于“最低保障线”的学校定期公布并建立“预警”机制。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地方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注不够,在制定教育政策措施、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时,往往注重锦上添花,忽视雪中送炭,个别地方甚至把建设所谓“窗口学校”作为政绩工程。这一现象必须纠正。
  (摘自2005年5月31日中国新闻网)
  
  上海特、高级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
  
  上海市教委2005年5月24日发布《上海市特级教师标准(试行)》和《上海市中学高级教师标准(试行)》。新标准将严禁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活动。
  据报道,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考上好学校,家长们纷纷为孩子请来家教进行课业辅导,于是家教之风盛行。而那些有着特级、高级教师称号的教师更是成了家教市场上的“香馍馍”。
  由于有偿家教的收入可观,一些教师半天时间就赚了半个月工资,严重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不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业,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潜心于教学研究。此外,家教市场也是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的一个源头。
  上海市教委专门发布关于特、高级教师评定的新标准,新标准中规定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也是今后评定特、高级教师称号的一大要求。这表明了上海教育主管部门优化教育环境,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决心。
  (摘自2005年5月25日新华网)
  
  武汉小学招生只许“面试”严禁考试
  
  针对武汉一些热门小学已经开始报名工作的情况,武汉市教育局负责人近日表示,在小学招生时,任何学校都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只进行报名面谈,不得违规组织新生入学、招生考试。
  据报道,今年的小学招生,绝大多数学校更重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检测。武汉市江汉区一所名校的招生负责人介绍,该校小学招生时,将进行面谈,老师要通过问答、游戏等形式对孩子做一个发展水平的评价,记录在报名登记表上。
  面谈的内容包括:检查孩子系鞋带、扣扣子等生活自理能力;通过与孩子聊天或组织几个孩子做游戏的形式,查看孩子的文明礼貌程度及集体生活能力,但面谈的内容并不作为招生的依据。
  (摘自2005年5月25日新华网)
  
  打名校牌收高额学费南京假民办被叫停
  
  近日,南京市又有6家由“名校”办的假民办初中被停止招生。至此,南京市已叫停12所依托公办学校所办的民办初中。
  南京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处长黄辉在解释叫停的原因时说,一方面考虑到南京市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民办初中不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所要求的6个“独立”,即校舍、财务、师资、法人、所发毕业证书以及校名的独立。它们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办学利用的很多是国家财政经费;所用校舍除少数是租用的外,很多是政府出资建造的校舍;教师中大多数人是在编的公办教师,每月还拿财政所发的工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6条明确规定:“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5年前,不少南京名牌中学开始办起民办初中,其师资、校舍和财务基本归属于公办学校。由于教育质量有保证,很多家长宁愿放弃普通初中而花高价选择这些“名校”所办的“民校”。一位公办初中的校长认为,这些民办初中造成学生家里有钱就可以自由择校的状况,有悖于教育公平,也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很多普通的公办初中生存艰难。
  (摘自2005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北京规定不得乱用地方教材
  
  近日召开的北京市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会上决定,为严格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行为,从2005年新学年起,北京市各学校不得选用未列入《教学用书目录》的地方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必须向社会公示。
  针对教育乱收费问题,本市今年提出了8项整治措施。这些措施中,新增的2条包括: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收费管理。民办学校要向社会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并严格执行;加强中小学教材和教辅材料选用的管理,从2005年新学年起,未经教委审定并列入《教学用书目录》的地方教材,各学校不得选用。
  其他6条需进一步实施的措施包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落实“一费制”收费政策;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限人数、限分数、限费用”的3限政策;高校收费不得出台新的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禁止向学生收取国家规定收费项目和标准之外的任何费用;规范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收费行为;进一步治理违规补课收费行为;禁止搭车收费和各种形式的摊派。
  (王永飞摘自2005年5月14日《京华时报》)
  
  美国高中要考“上岗证”
  
  近日,美国的纽约州推出一项颇受争议的教育计划——在该州的高中推行“上岗证”考试制度,以方便毕业生找工作。
  高中生“上岗证”首先是由一些企业和劳工组织提出来的,并得到美国商会支持。近年来,雇主们抱怨高中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他们在校成绩虽不错,但一走向社会,却缺乏基本工作技能。“上岗证”一方面能方便企业雇人,另一方面可减少人员轮换、降低企业成本。迫于这些压力,纽约州教育部门正考虑在高中设置旨在增强工作技能的“上岗证”考试。
  按计划,考试属自愿式计算机化考试,主要涵盖10方面的“软技能”,包括沟通、执行指令、谈判及简单决策等,其中语言表达能力部分,应试者的回答将被录音,然后由考官进行分析评定。美国商会提出,除纽约州外,佛罗里达、新泽西和华盛顿等州也将成为高中生“上岗证”的试点地,这项计划有望不久在全国铺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