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7期

尖子生之忧

作者:何宗焕




  “尖子生”和“优秀生”其实是不能划等号的,只有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称为优秀生,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只能称作尖子生。
  
  尖子生——老虎屁股摸不得
  ○彭学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天,学校突击检查各班卫生情况,班长和生活委员被学校临时抽走了,班主任李老师想起本班卫生包干区还有个死角——锅炉房旁边的下水道,就叫学习委员小嫣带几个同学去清理一下。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件事惹出了一个大麻烦。
  一同去搞卫生的小辉后来回忆说,刚到锅炉房,小嫣就开始分派任务,提水的、捞污泥的、扫地的,都有事了,独她自己没事人一个,站在旁边袖手旁观。不做事倒也罢了,她还要指手划脚,颐指气使,一副监工头的样子。同学中一向就有人瞧不惯公主般骄傲的小嫣,这时有人开腔了:“你咋咋呼呼的干啥呢,你怎么就不能动手,你有什么资格支使我们,我们又不是你的奴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嚷越大。开始小嫣还想耍威风,说什么你们又不会读书,成绩又差,就是个干苦力的料。这时不知是谁使坏还是怎么弄的,一个拖把猛地摔到小嫣面前,污水溅了小嫣一脸一身。小嫣一愣,旋即怒气冲冲地跑开了。
  卫生自然是搞砸了。班主任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调查了解了一遍,觉得小嫣要负一定责任,但想到小嫣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不便公开批评她,就在放学后把她叫到办公室。谁知才说了她两句,小嫣脸涨得通红,抓起书包就跑,出门时扔下一句话:“我的事不要你管。”
  小嫣前脚刚走,家长后脚就跟进学校,在校长室告起状来:“我们小嫣在家里丁点大的事也没干过,她的学习是天大的事情。你们学校怎么搞的,让她去搞劳动,这不影响她的学习么?我们还指望她考北大清华哩。”
  事情闹大了。李老师怎么也想不通,小嫣怎么就一点劳动也不能搞呢?李老师伤透了脑筋,他大呼:“这些个尖子生真的不知怎么教才好,他们太自以为是了,娇骄二气太严重了。”
  尖子生是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平时一般活动根本不敢“劳驾”他们,可他们并不领学校和老师的情。很多班主任老师说:“班里的尖子生不爱劳动,扫地、擦黑板、大扫除,他们从不动手,即使布置了任务,他们也会偷偷溜走,其他同学从来不敢告他们的状。他们也不关心集体,有什么活动要他们参加一下也很难请得动。尤其可笑的是,他们心底里总以为好成绩是他们聪明的结果,对老师并不怎么尊重,平时他们很少主动跟老师打招呼,有时见到老师还绕道走。”
  尖子生不懂得感恩,这是老师们普遍的感受。平时尖子生喜欢往老师家里打电话,不过问得最多的是考试成绩。若干年后,真正没有忘记老师,能主动跟老师联系的却往往是那些平时不很起眼,老师们不怎么在意的中等生,甚至是那些调皮生。老师们假如真有什么事需要学生帮个忙,那可千万别喊尖子生(其实老师们也舍不得喊,怕耽搁他们的学习),倒是那些中等生、调皮生非常积极,非常热心。
  小海的成绩在班里居中游,说起班里的尖子生,真是又烦又恨又怕:“他们特霸道,又喜欢出风头,什么事都得听他们的,如果不听他们的,他们就会捣乱。他们眼里瞧不起人,对我们不理不睬的,还最喜欢打小报告,偏偏老师就爱听他们的。”
  
  尖子生问题——谁之过
  ○何宗焕
  自私、自负、敏感、脆弱、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说起来,尖子生的毛病还真不少。
  尖子生的教育肯定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先来看看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其实就是尖子生教育。不说别的,就看每年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评比吧。评比条件当然是公开透明的,但是,像“思想”“品德”“集体意识”等方面,这些都没有什么具体标准,只要没有大的违纪行为,一般学生都够条件。只有成绩这一条是铁板钉钉,非常实在,非常硬的。这一条的基本标准就是每一科的期考成绩都在80分以上,或者是在学科竞赛中拿过名次获过奖,如果能在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中获奖,那评优就不用说了,学校一定会优先考虑。由于其他条件缺少可比性,只有成绩能见出高低,所以评优事实上成了评成绩。成绩好的学生自然总是处在表扬的中心。
  对尖子生的问题,学校和老师不是没有察觉,只是谁也不想去深究。正如一位慈祥的老教师所说:“成绩好的学生谁不喜欢,他们即便有什么毛病,就是犯了错误,我们也不舍得批评他们。‘一俊遮百丑’。在老师们眼里,尖子生总是特别讨人喜欢,平时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尖子生是学校的招牌,学校指望他们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捧回荣誉。这些荣誉无论是对提升学校名次,还是吸引生源,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老师、对班级来说,尖子生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尖子生拿回的名次可以帮助老师评优晋级,可以帮助班级拿流动红旗。这就难怪尖子生会成为学校和老师的“宠儿”,“百千宠爱在一身”了。
  把“尖子生问题”的板子统统打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家庭和父母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家里,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学习好成绩好的孩子更是家里的超级宝贝。
  孩子成绩拔尖,父母心里自然高兴。论理说,学习上的事可以少操心了。可是不,当父母的操心更多了。为了防止孩子分心,保持成绩不下降,父母们可谓煞费苦心。除了学习上的事,其余一概不让孩子沾手。
  有时,父母也想到孩子的学习太苦了,为了补偿,他们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会尽量满足。也许,他们察觉了孩子个性上的某些毛病,可想到孩子学习好,个性方面的毛病就不当一回事了。
  正是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百依百顺的家庭教育,放纵了孩子的任性、自私、骄横、霸道。
  尖子生在老师宠、父母爱的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自己仿佛真的成了生活的中心,自己就是一切,他们把自己看得很重,有的人甚至演变成自己宠自己。到了这个时候,你说他还分得清东西南北吗?
  心理学教授若木说:“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便渐渐不能习惯荆棘和坎坷;习惯了表扬和称赞,便渐渐不能忍受良药的苦口和忠言的逆耳。尖子生们生活在温暖的玻璃屋中,这样的环境让他们习惯了众人的呵护,渐渐忘记了成长终究是自己的事。当玻璃屋面临外界的冲击,终于不能再保护他们的时候,这压力便成了脆弱的尖子生们所不能承受之重。”
  
  建设绿色和谐的校园生态
  ○陈文 商兰花
  科学、绿色、和谐、平衡的校园生态是指向全体学生的,并直接指向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尖子生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校园生态问题。由于单一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体系,由于抢过独木桥式的升学教育,学校、老师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尖子生成为他们的主要关注目标,甚至在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分配上也使其他学生和尖子生拉开了距离。这种做法破坏了校园的生态平衡,使得整个校园生态成为一个脆弱的、不平衡的体系。这显然不利于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
  许多人已经认识到,要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心理教育,要重视校园生态的和谐和平衡,要让尖子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成长。
  1.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学校、老师、家长必须尽快更新观念,不再片面地以文化成绩来评价学生,社会、媒体也不要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误区。要迅速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目标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使大家心目中的尖子生不仅学习好,道德人格也很健康。
  2.培养平常心。让尖子生拥有一颗平常心,可以缓解他们的内心焦虑,消除对自己对他人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有利于改善尖子生和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这样,身边的同学也会喜欢他们,觉得他们既是优秀的,又是可以和大家平等学习,共同娱乐、生活的好伙伴。
  3.加强心理疏导。尖子生有“心事”,绝大多数有莫名的苦恼和说不清的烦恼,但是愿意把烦恼讲出来的却寥寥无几。学校必须加强心理辅导等“软件”建设,要把心理教育贯穿于所有学科教学之中,对尖子生尤其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教师和家长还要善于和孩子沟通,既严格要求又适时鼓励,不要盲目给学生加压,让他们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4.提供发展空间。让尖子生发展得更全面、更优秀,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生,以下几个方面非常重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提供帮助;教师和学生能一起学习、成长;教师多和他们沟通,疏导其心理压力;给他们充分自主的时间,完成课内作业后可以多看课外书,拓宽知识面;为他们多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对他们关爱的同时要严格要求,适时提出更高目标;设立专训班,让尖子生在课堂上吃不饱的时候能在个别辅导中得到补充;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图书阅览室和科技实验室等场所要创造条件多向学生开放。
  5.建构科学的培养模式。学生成长的好坏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淡化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关注学生的协调发展。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群体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要让尖子生体验挫折和困难,并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和寻找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从而体验从失败中站起来的艰难和喜悦。要让他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活在社会上,不能总是索取,更多的是要给予和奉献。
  
  (陶云昌荐自2005年第6期《湖南教育》)
  责编:熊春阳 插图:甘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