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说“紫”

作者:孙勤东




  杜甫诗《咏怀古迹》中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句,课本注曰:“紫台,即紫宫,汉宫名。”皇宫何以称“紫台”或“紫宫”?为什么要以“紫”来命名呢?
  原来,古代天文学家将全天分为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居中央,故比喻为皇帝居处,因称皇宫为“紫宫”或“紫禁宫”。王维诗《敕赐百官樱桃》:“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缨出上兰。”“紫禁”即指帝宫。
  皇宫称为紫禁宫,帝都道路也与“紫”有了联系,称为“紫陌”。贾至《早朝大明宫》:“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紫陌”俱指京城道路。
  皇帝的诏书称“紫诰”。古人书函用泥封,诏书的口袋用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紫诰”。杜甫诗《赠翰林张四学士》:“紫诰仍兼绾。”
  “紫”还作为上品官服的颜色。古代本以“朱”为正色,“紫”为杂色,但后来因为一些王侯喜紫而有了改变。春秋时鲁桓公和齐桓公都喜着紫衣,可见那时的紫色可能已经替代朱色而成为诸侯衣服的正色了。《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孔子虽厌恶,也无可奈何。唐代官服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朱,“紫”已居“朱”之上。在唐朝,衣着服饰的色彩反映着人们地位的高低:黄赤者最尊,红紫者次之,蓝绿者再次,黑赭者最低,白衣者则毫无地位可言,是没有取得功名的一介平民。唐刘禹锡《陋室铭》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句。
  古代中国的紫颜料从紫草中提取。在齐国,五匹素绸也换不到一匹紫绸,所以,又有“帝王紫”之称,且为帝王所专用。《左传·哀公十七年》载卫国有个叫浑良夫的,曾因“紫衣狐裘”而被罪。有趣的是,古罗马法律也明文规定,只有达官贵族才可以穿紫色衣服,一般罗马人穿紫衣服则处以死刑。实际上这完全是多余的法律,因为平民百姓穿不起紫衣服。
  另外,古代还有“紫气东来”之说。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登楼四望,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道家的书也就称为“紫书”。后传老子得道成仙,则称神仙居处为“紫府”,后人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古代还以“紫”名宝剑,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吴大帝有宝剑六:其一曰白蛇,二曰紫电。”王勃《滕王阁序》有“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