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读书何为

作者:陈骏涛等




  嘉宾简介:陈骏涛,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他所主持的《跨世纪文丛》,影响了中国广大读者,对几代作家和评论家也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十分巨大。孙惠芬,作家,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第三届冯牧文学奖得主,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歇马山庄》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她由一个初中毕业的乡村少女成长为著名作家,创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冉云飞,《四川文学》杂志编辑,著名作家、学者,对中国教育有着与众不同的深湛研究,他的著作《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系批判现行教育制度的力作。这位勤奋的学人,至今已经出版十多部专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干国祥,四川《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编辑,这位青年学者,思想新锐,极富深度,在哲学、文学、宗教、教育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常人难具的心得与体悟。
  当今社会,多元话语并存,诸多文化杂陈,教师阅读,因而成为一个尴尬而沉重的话题。一方面,多数教师是不读书的;另一方面,少数教师的阅读则存在着严重的偏向。而且,这其中的大部分,只读教科书、教学辅导书;另有一部分虽读书然而未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于阅读的关怀意识、文化追求,对他们来说则是一种遥不可及、难以抵达的高度。
  从一般意义上讲,当人们在对现实失去一切希望后,会转而从书中寻求慰藉。但总有一天,书给人带来的慰藉一样会逝去。人,清醒也好,蒙昧也好,总有一天,不同的人们会同样感觉出书的虚妄。现在大多数人,可能是因为发现了这一秘密才放下手中的书的。但这实在不是我们拒绝阅读的理由。
  另一种现象则是功利与浮躁:我们像一个匆忙的行路人一样,忽略了路边的风景,或者压根儿就没有把风景当作我们行路的目的,我们对很多走进我们生命中的书根本没有弄懂就丢下了,然后匆匆忙忙地走向另一本。过去,有一段时间,我曾与人比赛似的,看谁读的书多。大学时代,我所读的书不计其数,有时候会以自己所读之书多而夸耀于人。我们又有谁问过自己:书要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将书读好了呢?
  作为一种抚慰生命的精神活动,阅读行为有时被赋予了更多的功利色彩。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消费跟着广告走一样,解读一本书,或阅读一个作家,是基于一些人云亦云的评说。我们其实没有搞懂那一本书或那一个作家的意义。当然,很有可能,某些作家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的意义。作家书写下文字,但内中蕴藏了些什么,他也没有来得及细细挖掘。就像写下《格列佛游记》的斯威夫特,本意并非是想写一部儿童小说,吴敬梓也绝非是想编织一个神话,哈谢克也并不只是只为一个“好兵”作传。然而这里的阅读兴味,又有几人能够细细领悟出来呢?
  应试的压力,狭小的精神空间,功利化的追求,物质世界的诱惑,是不是我们将书搁置的全部理由?边读边思边悟边写的精神享受,是否只应是少数人的一种少见的精神行为?
  读书可使我们长高,读书能够形成我们的一些价值观与价值判断的标准。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删除了读书这一重要内容,在当今这样一个价值系统稍显紊乱的社会,我们的内存又如何生成对这个世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观?
  其实,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过去对很多书都可能存在着一种深刻的或浅薄的误读。许多书,逼着我们再度去审视它们。
  我与很多作家做过对话,很多次,作家们告诉我,他们面对的书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如何让他们震惊。有时候,他们甚至能感受到优秀作家们的体温。我们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感觉?书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究竟有多重?我们还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吗?
  
  知识就是力量
  ○陈骏涛
  
  十四五年前,我给一家叫做《中学生阅读》的刊物写了一篇题为《读书与人生》的短文,其中曾经谈到:我并不是个读书很多的人,因而常常感到知识的匮乏,但我也深受书籍的恩泽,是书籍对我的人生道路和事业选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是读书使我的生命感到充实。
  这样的话在今天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又欲望膨胀、浮躁飘零的年代,是不是显得有点“冬烘”气?不过,对我乃至比我老一代的人来说却是实情。就在发表我那篇短文的同一期刊物上,如今已谢世的冯牧老先生在应答这家刊物编辑部“书籍对您的人生道路有何影响”的提问时,就这样说:“书籍对我的影响非常巨大,我小时候是个顽童,如果不是热爱学习,我很可能堕落。是书籍挽救了我。长大以后,又是革命书籍帮我走上进步的道路。我认为凡是宣传真理的书籍,都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学识和品格。”
  类似冯牧老先生这样的说法,古今中外不乏其例。那么,是不是如今时代变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读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呢?恐怕并不尽然。
  如今是多媒介的时代,获取资讯和知识的途径确实比过去多得多了,从各种各样的媒介上我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资讯,增长我们多方面的见识。但是,书籍作为纸质媒介,是诸种媒介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任何其他媒介都无法替代的,甚至可以说任何其他媒介都比不上书籍。
  读书无疑是重要的。人类靠书籍传承文明,人们借读书认识世界。读书使人获得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的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如果我们不注重读书学习,就很容易落伍,甚至被淘汰出局。
  在充分认识到读书重要性的同时,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怎样阅读?一般地说,阅读不外乎三种。一种是非功利性的阅读,它主要是为了充实和提高自我,注重于长远的目标,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化含量较高的、经历了久远时间检验的书。另一种是功利性的或说实用性的阅读,它大体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短期的需要,是每一个读书人差不多都要经历的阅读。再一种是休闲性的阅读,这大体是指阅读那些比较时尚的,或通俗类、娱乐性、趣味性的书。这三种阅读应该说都是需要的、不可或缺的。但在我们的读书生活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是第一种阅读,大家多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需要,急功近利地去读一些书,而不重视阅读基础性的、对人生和事业可能产生久远影响的、一辈子都受用的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特别强调多读一点第一类书。(学者的阅读,总似乎给人一种高深莫测之感,其实不然。考究起来,我们的阅读应该回到常识回到起点——广平注,下同。)
  话说到这里,似乎可以打住了,但我还想对可敬的中学老师们进一言。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忘掉很多事情,但青少年时期的一些事情往往是难以忘怀的,特别是对自己有过深刻影响的老师,那是毕生都忘不了的。因此,作为青少年知识的传播者和灵魂工程师的老师,就十分需要提高和充实自己,而读书则是提高和充实自己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精神的成长离不开阅读
  ○孙惠芬
  
  1982年,我在小镇制镜厂工作的时候,因为跟在小镇图书馆工作的青年恋爱,常常获得一些赠书,《沈从文散文选》就是他赠送的。以当时的状况,他不可能知道沈从文的伟大,可是不知为什么,他居然送了我一本沈从文的书,并且还是从县图书馆里淘来的。县图书馆发了大水,一批书遭淹,这批被淹的书就被淘出来。书一页一页都粘在一起,黄得如同土色,如不轻轻翻动,就会变成碎片,翻开第一章“我所生长的地方”,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一个人,他生长的地方也会写进书本里?也值得写?再细细读下去,“我的家庭”,“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一本小书向我打开,一瞬间,如同打开一片土地。因为它被水淹过,泛了黄,有着土地的颜色,更因为那里边的每一个字,都透着土地的气味,那分明是一片湘西的土地,属“边疆僻地小城”。可是当我一页页打开,却如同一页页翻过了我过去的日子、我身后那片辽阔的土地。在此之前,从没有人告诉我,你生长的地方,是可以跳出来回头看的,是可以写到书本里的,从没有人告诉我,你的童年,你童年见证的人与事、苦与乐,是有意义的,是可以与别人交流并产生共鸣的。应该说,是从这一天起,我有了心灵里的乡土,而不单单是现实的乡土。它们与我休戚与共,我却与它们貌合神离,因为当我学会回过头的时候,我发现我那样的爱着他们、理解着它们,又是那样的同情着他们、悲悯着他们,我那样的依恋着他们,内心又是那样的想远离他们……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