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4期

“我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将进行彻底改革”等11则

作者:佚名




  我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将进行彻底改革
  
  在教育部召开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就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背景、紧迫性与必然性、总体思路以及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介绍。
  吴启迪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在试点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去年3月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项目。教育部提出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考试大纲,开发新题型,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突出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测试;二是全面改革分数报道方式,由原来的100分制改为710分的记分体制,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只发放成绩单,与此同时,逐步将考生范围限制在校内,降低考试的社会权重,突出考试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三是改革考试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考务管理。
  教育部计划从2006年1月份开始,从参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生中试行改革后的四级考试,从2006年6月份开始以同等方式试行新的六级考试。初步定于2007年1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四级考试,2007年6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六级考试。
   (摘自2005年2月25日人民网)
  
  高等教育增量将主要靠民办实现
  
  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将新批准设置一批民办本科高校,这是鼓励、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新措施。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表示,根据我国的国情,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单靠公办高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今后高等教育的增量部分将主要靠民办高等教育来实现。教育部将坚决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为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据了解,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适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目前我国具有独立颁发毕业证书资格的民办高校有228所,比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的2002年增加了95所,增长了71.4%;在校生71.1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39.1万人,增长了122.2%。
  (摘 2005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我国一万多所民族中小学使用21种民族语言教学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中小学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实行民族语文授课和汉语教学的“双语”教育体制。目前,全国共有一万多所民族中小学使用21种民族语言开展民、汉“双语”教学。记者从国家民委了解到,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近年来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为确保民族语文授课的矾利进行,国家和地方财政设立了民族文字教材专项补助经费。目前,全国每年编译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达3500多咱,总印数达一亿多册。
  (金卫东摘自2005年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北京学校要配军事教师
  
  从近日召开的北京市学生军训工作总结部署大会获悉,今年北京每所学校都将自配经过市级培训的军事教师。
  据了解,2004年,全市有98%的学校参加军训,共有大中学生32.5万人参加军事技能训练,占应训人数的98%。在今年年底之前,将免费为全市大中学校培训200名军事理论教师,使每所学校都有经过市级培训的自配军事教师。
  (摘自2005年3月3日《新京报》)
  
  上海将民族精神教育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从近日在上海市德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中获悉,上海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以民族精神为根基的“德育新格局”。
  近日,由复旦大学和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在上海市3300多名大中小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程度提高,在文化相对开放的上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已显现疏离与隔膜。“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线,贯穿于上海大、中、小学校德育教育整个过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而且能‘医治’一直以来我国大中小学德育严重脱钩‘症状’。”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说。
  《纲要》要求,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认识国徽、会唱国歌、尊敬国旗,了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树立主人翁意识,了解中国古代伟大文明创造等;中学阶段,引导学生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了解中国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阶段,重点进行国家前途命运、理想信念和责任使命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激发报效祖国的理想等。
  《纲要》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包括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大内容。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上海国民教育全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
  翁铁慧说,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整个国民教育,一是要求所有课程都体现民族精神教育意图;二是要求所有课内外实践活动中都包含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坚持让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情感陶冶中感悟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
  (徐红摘自新华网上海2005年3月14日电)
  
  江苏高中今年9月 进入新课程改革
  
  今年9月,江苏省普通高中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日前,江苏省教育厅有关人士披露了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提出了今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具体方案。
  试行的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显示,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获得144个学分方可毕业。
  学校在制订课程计划时,高一年级主要设置为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时,先指导学生选择科目,后指导学生在科目内选择模块,还应当允许学生在选择后做适当的调整。
  为了保证学生选择课程,必然会打破传统的以行政班为主的授课方式,而出现行政班、教学班并行的情况。多数必修课按照行政班安排课程;选修课则应当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组织教学班。行政班级的职能不变,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以行政班级为主;教学班由任课老师组织教学管理,设班长配合教师管理。
  (盛荣强摘自2005年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美国专家认为:不实赞美将起反作用
  
  最近,美国一些专家学者对美国社会赞美式的少儿教育方式提出了警告:赞美无过,但别走火入魔。
  美国人讲话喜欢用大字眼,赞美某人或某事时,经常会用诸如“我今生看到的最好的”“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等极限词来形容夸张。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常常会对类似说法信以为真。其实,美国人教育孩子向来是以鼓励夸奖为主,从幼儿园、课堂到家庭,孩子无不在鼓励赞许声中长大。孩子把赞许当成了一种言行方式传承下去,就形成了全社会范围的赞美文化。
  一些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不实的夸奖和赞美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反而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赞美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遭受过批评的孩子相比,更难承受批评和挫折。而当一个人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时候,周边的人更不再会像对待小孩子一般对待他犯的错误。
  (李春梅摘自2005年2月21日《羊城晚报》)
  
  英国教育部推出“零度忍耐”政策
  
  英国教育部长鲁斯·凯利近日推出一项名为“零度忍耐”的政策,以期改善学校里混乱的课堂秩序。这是凯利去年12月上任以来推出的第一项政策。
  这位女部长表示,目前英国的老师、家长和学生最为关心的就是课堂秩序问题。她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肆意聊天,还不断地使用手机与外界通话,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来规范课堂秩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