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这不公平!

作者:皇甫建设




  新学期,接受新课程培训后,我由小学高年级一下子转到小学一年级教学,一时还有点适应不过来。学生年纪小,天性活泼,上课发言热情很高,但也开始慢慢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我曾经试用“大棒加压”政策,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引导学生上课有序发言和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热情,我特别设计了“小小光荣帽”表扬法,即:把硬纸盒裁成细长条,并用橡皮筋把它两边连在一起,纸条上写:“听话的好孩子”、“聪明的一休”、“提问大王”、“进步明星”等字样。上课时谁符合哪一项,就给谁戴上,戴一次,奖一颗星,得到十颗星,又可得到我自己印制的小小“明星奖状”。这种特别的表扬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我就发现:成绩好、自制力强的学生得“星”的速度很快,而有几个后进生却老是止步不前,只有为别人鼓掌的份儿。为了扭转这种我不愿看到的局面,我想了一个自以为高明的办法,回答简单的口算题或上课坐姿端正就表扬他们,其实是找机会“送”给他们。心里盘算:说不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可惜这几个孩子真不争气,奖一次,静一会,每次都是“三分钟热度”,其他学生对此颇有意见。我也没有太在意,既对这些“没有良心”的学生感到失望,也暂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是内心暗暗期待他们能早日“踏上正道”。终于在一次课上,我又一次想“送”小小光荣帽时,一个学生低声说:“这不公平。”不想其他学生听到后自发地一起高喊:“这不公平!”“这不公平!”真有点“罢学”的气势。面对这种始料不及的情况,我又好气又好笑———小小孩子怎么想得出这个“大大”的词汇。不过我没有急于“镇压”,好不容易让学生静下来后,我请一名学生代表说明理由。“白白送‘星’的办法不合理,太简单的问题,他们根本不用动脑子,他们也就不知道珍惜奖励,而我们努力却还得不到,这对我们来讲就不公平。”原来如此,小孩子的眼里可容不得一粒沙子。解铃还需系铃人。我趁势让学生们帮我出主意。孩子们七嘴八舌,最后一致同意:不白“送”,可先“借”,通过真正努力,自己不断进步就加“星”;原地踏步,表现不好就收回。那几名常常被送“星”的学生听到后也面面相觑。这一“高招”后来一试,果然“灵验”。这帮小精灵们真有办法。
  这次意外的“罢学”事件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古语云:教学相长。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我由“压”到“赏”,又由“送”到“借”,由暴风骤雨到润物无声,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在艰辛的探索中,我也意外地领略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看到了学生的点滴进步。我也逐步认识到:赏识教育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理念,但是具体的赏识方法和实效性还需因人因事而异,不可简单地只求形式热闹,不顾不同学生的多样感受;不可主观臆断,忽略学生的思维实际。要想使赏识教育理念真正融入教育者的言行当中,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