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一个城市的一分钟

作者:王梅芳




  因为一篇文章的事,我曾四次敲开闵老的家门。闵老是扬州人,年轻时,满怀一腔热血来到沂蒙老区教书,一教就是48年。她有一口好听的吴侬软语,电话里听起来,让人以为是个活泼的小姑娘。
  与这座城市里的许多家庭不同的是,她家客厅的斑马纹沙发上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太太,在安静地看电视,那是闵老96岁的婆婆。闵老患肺气肿的老伴躺在床上吸氧。教了一辈子书,纷纷扬扬的粉笔末儿加重了他的病情。端了一把紫砂壶笑盈盈沏茶的,是闵老人到中年的儿媳。而闵老自己,也是年近古稀的人了,戴一副深度近视镜,视力还是很弱,在平坦的地板上走得深一脚浅一脚的。闵老的孙子读大学去了,寒暑假回来,撒娇地偎依在曾祖母的膝下,听她翕动着瘪瘪的嘴,讲那老掉牙的故事。
  这老少四代多年来一直住在一起,从没分过家。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很少见这样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了。闵老下了课堂进厨房,老少四代的饭,都是她操持。家里没住的地方,也没法雇个保姆帮忙。
  闵老和婆婆都是戏迷。吃过饭,拉开架势在桌边一站,清唱会就开始了。老婆媳俩你方唱罢我登场,笑作一团。
  说起去听戏,有一个细节令我特别感动。闵老曾对我说过她家“住在小狗汪汪叫的地方”,的确如此,她家门前就是一个花鸟市场,平日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有一次,婆媳俩相互搀扶着过马路,刚走到路中间,红灯就亮了。闵老吓坏了,搀着年迈的婆婆不知是退是进。路两头的车一辆挨一辆,是红灯前突然停滞的河流,只等绿灯一亮,就要汹涌地流淌。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路两头的司机好像商量好了似的,没有一个人发动汽车,全部静静地等两个老人穿过马路。
  也许是半分钟,也许是一分钟,两位老人走到路那边去了。一个繁忙的城市,肯停下匆忙的步履,为过马路的老人等待一分钟,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素质的体现,世界也因此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