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期

蚊子爱你不爱我

作者:赵 波




  “嗡嗡嗡”,夜深人静,似乎头顶上盘旋着一架小型轰炸机。该死的蚊子一会儿工夫就在你的身上留下了几个大包。痒痒痒!
  然而你是否注意到,同学们一同出去游玩或共处一室,为什么蚊子总是对某些人特别地青睐,对另一些人却是不屑—顾呢?
  是血型、衣服,还是所吃的食物,抑或是有些人天生就招蚊子?
  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蚊子确实有所偏好,总有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叮咬。
  对宿主进行精挑细选,采集营养最丰富的血液,从而保证自身的身体需要及后代的营养状态,是蚊子在长期的演化中的一种必然选择。蚊子需要胆固醇及维生素B,虽无法自行合成,却具有识别哪个人才是其“维生素补充剂”的能力,这一点毫无疑问要优于人类。我们人类同样也存在着营养失衡的问题,但不借助营养学家的推介,我们将无从判断应食用哪些食物才能补充我们人体的必需。
  蚊子通过分析气味,区分我们人类个体间的差异。当我们呼吸时,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我们身体散发的其他气味便会混合成一道烟柱,随空气飘散,即便这道微弱的烟柱远远地飘荡到了三十多公里外,仍会对饥饿的蚊子保持着吸引力。
  当蚊子飞到人群聚集区后,就会对每个人的气味进行仔细的分析,这种分析过程甚至连最尖端的分析化学仪器都无法企及。于是他幸运地落选了,而你却不幸地被选作牺牲者。
  (刘谊人摘自《山西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