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期

苏霍姆林斯基:我的精神导师

作者:高万祥




  高万祥先生是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他酷爱读书,涉猎广泛;他所在的张家港高中,也成为一所书香浓郁的著名高中。从本期始,我们在“读书”栏目里开设“读书与行走”小栏目,陆续刊登高先生的一组系列文章:“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及人”。在这组文章里,高先生不仅介绍了一批优秀书籍,也将他与这些书籍的作者及其后人的交往经过和自己的认识感受融入文中,读来使人产生多方面的感悟。
  
  最早接触苏霍姆林斯基,是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以后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研读。我以为,解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伟大教育思想,解读帕夫雷什中学“培养真正的人”的伟大教育实践,有如下内容要点。
  做一个精神高尚的人。“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教育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这是苏氏毕生的最大追求,也是苏氏教育理论对后人最重要的贡献。
  做一个信仰神圣的人。“信仰神圣的东西,信仰理想,这是精神的刚毅、勇敢、不屈不挠,生活充实、真正幸福的根源之一”。
  做一个诚实可信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从小就有这种忠诚的人,才会成为忠实的丈夫,成为忠诚的可敬的父亲”。
  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和公德素质,苏霍姆林斯基把“同情人、关心人”视为奠基性品质。
  做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在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杰出的教育家当中,我以为先生关于书籍的作用和阅读教学的阐述是最为全面、深刻和生动的。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热爱阅读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愿望,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一本好书开始的,读书是最好的备课。如此震聋发聩的声音,将永远在学校和师生的心中回响。
  做一个懂得合作的人。学会合作是当今时代全球性的教育主题之一,然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实践中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作出了诠释。比如他说:“儿童的孤独,是学校生活最可怕的不幸之一,如同怕火那样可怕。”
  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我们尊敬的并不是白发本身,而是白发本身以外的东西。”和中国传统的孝道伦理相比,苏氏的主张更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他断言,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是不可能指望他爱他人爱祖国的。
  做一个尊敬老师的人。苏氏尊师理论难能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站在教师劳动的社会贡献这一高度肯定和宣传教师的价值。
  认真研读他的著作,我发现,现在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他那里早就提出来了,甚至说得比现在更精彩到位。爱的圣心、民主教育、人文关怀,先生光辉的思想和实践,将永远闪耀在人类教育的星空。
  为了追随先生,我在学校提出,把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践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办学方略。我把《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送到每一个教师的案头,组织大家认真研读。我把先生“蓝天下的学校”的照片做成巨型图画,布置在办公楼的墙上,于是每日便能和先生作神圣相约。在学校报告厅的大厅里,我把先生的塑像,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孔子、陶行知、鲁迅、蔡元培等一起放在橱窗。在我心中,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把学校的一幢宿舍大楼命名为“帕夫雷什”,并在这幢大楼和教师办公楼过道的墙柱上,张挂了许多先生的肖像和语录,祈望全校师生能每日聆听他的教诲。
  我热爱先生的思想,学习先生的实践,更敬仰他的人格和伟业。从1935年师范毕业起,除了短时间的军人生活以外,他把毕生精力献给农村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他每天早上5点至8点钟从事写作,白天则亲自上课、听课和当班主任,深入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晚上便整理笔记和思考一天工作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他规定自己每天平均要听两节课,一年要听450~480节课。他说,如果校长不听课,就等于“蒙着眼睛在上班”。在他看来,课堂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是创造活力的源头,是教育理论萌发的园地。他一生总共完成了诸如《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帕夫雷什中学》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四十多本理论著作。此外,还发表了六百多篇论文和一千二百多篇儿童读物。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工作了23年的帕夫雷什中学,是可以和柏拉图的“柏拉图学院”、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院”媲美的人类教育圣地。
  感谢吴盘生先生,由他作媒,我得以结识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故国传人。2001年5月18日,乌克兰全乌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会长、乌克兰教育部前任副部长萨夫琴卡和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校长哈依鲁莲娜两位女士来我校访问讲学。仿佛见到了分别已久的亲人,我那浓浓的思念终于有了着落。仿佛一见如故,每每如坐春风。相见恨晚之际,我想寻找些有关资料,出人意料的结果却让我生出些许遗憾和怅然若失之感。因为在1980年版的《辞海》里见不到关于苏氏的只言片字,2000年出版的《世界教育大事典》,虽收录了苏氏的一张图片,正文中也没任何一个条目。我感觉这是很不公正的。能给人一点欣慰的是,2000年夏天,在乌克兰教科院,由中乌两国学者在全乌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的基础上创办了”乌克兰———中国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中乌两国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苏氏教育思想乃至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有了一个稳固的组织基础。我校的这次讲习班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吴盘生先生的努力下成功举办的。
  临行前,萨夫琴卡在我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上题词:“祝你幸福,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工作。”哈依鲁莲娜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上留下了深情的祝愿:“亲爱的朋友,尊敬的高先生,祝你非常幸福,有创造性成就,有很好的同事和学生。祝你成功快乐并教育好女儿。希望我们在基辅见面。”我一直在心里默默自语:我一定会去基辅和你们见面,一定会去瞻仰我心中的麦加圣地———帕夫雷什中学。
  一直遗憾,至今没有机会去乌克兰瞻仰圣地。然而给我一些欣慰的是,在中国而且就在我的家乡,我见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亲人———苏氏的女儿卡娅、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德尔卡契等人。
  2004年11月10日,中央教科所在张家港市的近邻江阴市华西村举办“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国际研讨会。卡娅、德尔卡契、乌克兰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萨夫琴卡、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校长哈依鲁莲娜、俄罗斯奥伦堡国立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伦达克一行五人应邀来华,也把苏霍姆林斯基那无比亲切的形象又一次带到了我们身边。无论是老朋友萨夫琴卡和哈依鲁莲娜,还是其他几位新朋友,尽管都不能用语言直接交流,但因为都热爱和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在精神和情感上却十分亲切亲近。
  聆听他们的演讲,我又一次沐浴在苏霍姆林斯基伟大教育思想的春风之中。
  ———依旧十分重视读书活动。哈依鲁莲娜介绍,在她的学校,教语言学的教师和其他老师都要给学生举办“读书节”,主题如“我的第一本书”、“我喜欢的书”、“儿童图书世界”等等。作文竞赛是“读书节”的主要形式。优秀作者被推荐在区里市里参加竞赛。每年都举办这样的活动,每年都把优秀作品装订成册,并推荐出去发表。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校建立了一个“文学小博物馆”,收集乌克兰语的文学名著,有些还是作者直接送给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还十分重视用小故事的形式陶冶学生心灵。学校安排思维课和其它时间让学生写各式各样的小故事,一式两份,一份上交学校的“苏霍姆林斯基博物馆”,一份由班主任保管着,等到他们中学毕业时再逐一送还给学生本人。现在,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学生写的小故事,已出版了许多精装本,一些优秀篇目已入选国家教材———全国的学生既读到了这些生动的小故事,又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人。
  ———依然重视“家长学校”和亲情教育。继承苏氏传统,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的“家长学校”已有40年历史了。针对不同年级,学校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程供家长选择,如“家长师范教育学”、“家长教育和孩子的智慧开发”等。他们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父母和爷爷奶奶的一致性等。他们经常请家长来校参加联谊活动,主题如“我像父母一样长大”,“祖母的百宝箱”等。高三年级的远足活动请家长一起参加。“丰收节”活动请有才华和特长的家长担任顾问。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委员会培训会议,议题诸如“儿童获得幸福的哲学”、“家长们,我们给孩子留下什么?”、“孩子,在你的眼里读到了什么?”等等。每个新入学的孩子,都要和父母一起在校园里栽下一棵苹果树———“父亲树”或“母亲树”。以后孩子们就一直关注和养护着这棵树。学校要求,在你亲手栽培的这棵树结出第一个果实时,一定要献给你最尊敬的父母长辈。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母亲节”,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把充满人性的爱带给孩子。
  ———学校的灵魂和青年的朋友。在回答“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把帕夫雷什中学打造成国际名校的”这一提问时,萨夫琴卡院士介绍,这和苏氏的个性和人格有关,他是一个天才的教师、天才的校长、天才的作家,更重要的他是一个大写的公民和一个真正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教师的要求自己首先做到,所以教师都能接受而并不觉得是过分要求。作为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区他都有很高的威望。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苏氏做校长时,学校有较多的年轻教师,他对他们相当关注,而且首先不是专业技能,而是教师个性的形成和培养。新教师进校后的第一学期,苏氏听每一位新教师的课都在25节以上。如果发现了某些不足,他总是和这些青年单独交流。卡娅介绍,她母亲对她讲过,在每学期的教学研讨会上,父亲提出的建议和要求都相当详细。对老教师,他往往有中肯的批评,但对年轻人全都是鼓励,从未在会上批评过青年教师。当然,他也一直在观察确认:你是否适合当教师?如不适合,最后他会提出他的“结论”。如果进行个别批评指导的,都是他以为可为人师者。校长最重要的责任是创造条件,让教师获得工作、事业和人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二十年如一日,为后人树立了千古楷模。这是我极为崇敬他的原因之一。
  晚宴以后,哈依鲁莲娜热情地邀请我和张家港沙洲小学原校长李莉一起去她的房间。她掏出了一件又一件小礼品送给我们。都是她们学校学生亲手制作的小工艺品,如鸡蛋壳上描绘的花纹,如绣花的小手帕、小毛巾等。想到白天在会场里,哈依鲁莲娜见到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原校长李婧娟时那热烈拥抱的情景,想到白天散会时她给我的西方式告别“礼物”———亲吻我的额头,想到此时此地她如此真诚地把来自异国圣地的珍贵物品亲手赠予我们,我又一次生出惭愧之情———什么时候,能去她的国家和她的学校,去看望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后人及传人,去瞻仰我心中最美好的人类教育的麦加圣地———帕夫雷什,那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