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0期

送你一把“醒脑梳”

作者:薛农基 冯卫东




   西方有一句话,叫“经验是头发落光后上帝送给你的一把梳子”,意思是,经验的获得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依赖于长期的历练;而一旦获得经验,人生之路也将走完。这句话有点悲观色彩,其实,我们时时都在工作中和人世间历练,时时都在积淀着经验和智慧,也许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在依然享受着青春美妙感觉的时候,在两鬓尚未染霜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成了经验的富有者,成了一个真正的智者。经验、智慧的有无以及多少与年龄的大小未必成正比。
  但经验、智慧一定与人的学习、实践、思考尤其是反思有正相关。特别提及“反思”,是因为,反思是回头看过去的路:路走得正,自然鼓励了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行的勇气;路走得有些歪,则无妨停下来想一想走歪的原因,以及下一步如何纠偏行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绝不是说“往者不可‘鉴’”,如果不“鉴往”,对于“来者”,我们的探索、追求往往是盲目的,很可能蹈入险地,遭致败北的命运。
  反思是获得教训的捷径,而教训又常常是经验寓居的母体,我们往往可以经由教训的“曲径”来探得经验的幽深之地。“反思———教训———经验”实在是提炼智慧的极好的步骤,尤其当我们刚刚登上教育的旅程,尤其当我们遇到了在社会转型期频频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教育现象时。
  《教育有悔》就是这样的一本反思之作,坦率地说,它诉诸读者的是面对挫折、遭遇失败的教训而非赢得胜利、创造辉煌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可能从中汲取理性智慧的益处和营养,因为它至少告诉你有哪些关于教育的心理必须纠正,有哪些关于教育的行为必须改变,有哪些关于教育的理念必须扭转。如果把教育比作是爱迪生发明的灯泡,那么,这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案例不正如他在使用钨丝之前所使用的铜丝、铁丝等等东西吗?我们不能说铜丝没有作用,铁丝没有价值,同样,也不能说这些错误、悔恨和缺憾不可以成为正确的先导,没有“活的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当然最好是无悔的事情,但这只能是理论上的一种假想。教育事实上的可悔之处的出现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都是因为我们在实践和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实践和行动都存在着“试错”的可能。因此,要教育“无悔”,只有两种情形:第一是远离实践,拒绝行动———不去做事,自然就没有做错的可能、可悔的地方;第二是不愿去发生、承认和领会这一番“悔”意。前者充其量是一个懒汉,后者却是地地道道的顽固不化的分子(平心而论,此种人是有的),无论是哪一种,都对教育本身有百害而无一益。由此反观,教育的“有悔”也体现着教育者可贵的责任感和进取意识。
  对《教育有悔》一书提供的一个个真实、生动、具体的事例,我们自然可以把它当作教训来看待,告诫自己“此路不通,绕道而行”;另一方面,也可以视之为很好的经验(尤其是当事人后来所采取的积极的“改过”行为,更具有作为经验的标本意义),这一点毋庸再言。而如果说它是经验,我以为它就是一把很好的“醒脑梳”,这把“梳子”的最大功用和价值或许就在于:在你的教育生涯之中,让你提神醒脑,使你知道教育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知道教育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就能无限地逼近“无悔”的教育境地。易言之,这些文章,这本书的写作或出版的目的就在于以“有悔”达成“无悔”。于是,原本不免“残酷”的“命意”就变得比较美好了。《教师博览》正是出于以上考虑,在去年组织了同一主题的征文活动,收入本书的近百篇作品有一半是它发表过的优秀征文。可不可以这样说:办刊人、本书及本套丛书的主编和出版人不谋而合的“命意”恰恰说明,教育不仅是“有悔”的,而且教育也需要,也呼唤清醒的、直抵肺腑的自律与反思;也需要,也呼唤清醒的、拷问灵魂的“悔”的精神,一言以蔽之:教育需要一把很好的“醒脑梳”!
  送你一把“醒脑梳”,正是我们编辑该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