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0期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作者:许 丽




   《人民教育》记下了这么一则故事:在嘈杂的网吧,一个苏北的普通教师静静地看着教育在线上的帖子,成了网吧中的另类。网吧的老板娘悄声对老板说:“这个人不打游戏,不聊天,不知在干什么,盯着点。”为了看住他,老板娘特地端了张椅子,坐在他身边监视……
  游击队员找到了组织,这也是我那时的感觉。
  那年,当我在批评一个孩子字写得不好时,他忽然问我:老师,你有E-mail吗?我打字可快了,我把作业用E-mail发给你!
  那一刻,我读到了孩子的得意。而他有没有读到在我眼里掠过的一丝慌张呢?
  1885年,中国与法国在云南交战。当中国使者在漫长的驿道上马不停蹄地向朝廷飞传捷报时,法国政府通过刚刚发明的电报令其驻中国公使对尚未得知事情真相的中国政府进行欺骗。最后,当中国信使到达京城时,腐败的清政府已经与法方签定了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
  谁愿意做那个迟到的使者呢?
  曾经给自己列过一个年度计划:在省级报刊发表两篇文章。在刚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这是一个多么宏伟的目标啊。每每看着学校里有同事收到样刊,那一缕油墨清香仿佛一直飘到我的心里去了。可是自己的投稿总是如泥牛入海,好不容易收到了一纸采用通知书,却被告知需寄版面费若干云云,气得我一把揉成团扔到了纸篓子里。看来我注定是与那些艰深的论文和课题无缘的了。从此,有时候即使激动一下,也不再付诸笔端,那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那时候,没有人告诉我,教育,也可以有“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表达。
  但是,每当我觉得人生没有多少悬念,激情也一点点耗尽的时候,我总相信,上帝没有这么笨,他总会在我觉得最沮丧无望的时候,不经意间突然给我打开另一扇门。一天,我撞进了教育在线论坛。玫瑰、张向阳、陈惠芳,《春祥夜话》、《班主任兵法》、《我的教学日知录》……那么多教学一线的老师,那么多引人深思的美文,如清泉吸引了焦渴的路人,我几乎每个早晨都到这里来汲取营养,每个夜晚都到这里来享受教育。这里就是一座教育在线完全学校,大家把各自在现实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映射到这个虚拟学校中来,老师们的一堂课、一个案例、一则故事就能写成一篇文章,就像情景剧一样,只要有共同的背景就可以连成一个完整的关于学校教育的故事,教师、校长、主任、学生、家长,各个角色写出这个事件中自己的反应和做法。原来,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述,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评说……
  与此同时,一本本以前从没有听说过的教育著作和报刊走进了我的视野。看到有几个网友在讨论一本杂志,说与那些《××教育》很不一样,我心里好奇,初生牛犊不畏虎,于是就在论坛上发了一个索刊的帖子。没多久,就有一个陌生的“人”向我要走了通讯地址。一个星期后,一个邮包飘到了我的书桌上。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叫“卢志文”的网友竟然就是翔宇集团的总校长,而我只不过是论坛上一只不起眼的“菜鸟”。网络就是这样神奇,这里没有家长,人人都是别人的服务生并且永远乐此不疲。
  就是在那本杂志以及后来也是在网上邂逅的《教师博览》里,我发现许多网友的帖子变成了美丽的铅字。
  拉开窗帘,原来阳光不是一种颜色。那些在论坛上行走的老师让我深深地感觉到,第一线的老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记录自己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于是自己的心中又涌起了写的冲动。记得去年3月美伊战争爆发后,24日夜里我匆匆写了一篇《和孩子谈谈战争吧》的文章,电邮给了《中国教师报》。没想到26日就见报了。过了几天,农涛编辑又回复我说,此文引起了高度重视,中宣部专门发文《<中国教师报>载文呼吁和孩子谈谈战争》,报发教育部,得到了教育部两位副部长的肯定。要是按一般邮寄速度,说不定此时她还在路上呢。一年多的时间,我在《人民教育》、《教师博览》、《教师之友》等纸质媒体上发表了数十篇教育随笔,在江苏省国防教育委员会举办的“筑起心中的长城”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也许写这样的随笔,并不能对我上好一节课、教育好一个孩子有立竿见影的指点,但就在不知不觉中,我的视线被延伸了,视野被拓宽了,我的教育视点也就由此提升了。海伦·凯勒说:“当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驱使你飞翔时,你是绝不应该爬行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学校给了我更多提高的机会。在参加工作的第六个年头,在我来到教育在线的第一个年头,我第一次参加了市里的赛课,并获得了一等奖;我第一次参加了省里的新课程培训;我第一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市优秀团员……
  其实,外在成绩只是枫树上的几片叶子。我最能感受到的是自己内心年轮的成长声。古人认为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主张朋友之间相互切磋琢磨,是很有道理的。在网上和老师们交往,确确实实感到受益匪浅。因为你自己一个人毕竟是一部单机———不管你的配置高低———内存与运算速度总是有限的,而一旦进入互联网,你就有了许多共享的资源。别人的想法能随时拨动你的心弦,别人的资料你随时可以拷贝过来,与尽可能多的老师交流切磋,那会使你的学习进入一个新的状态。自从上了网,我生命中的每一天便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充实,多了一份冲动,多了一份童真,多了一份诗意!我知道了,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我知道了,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知道了,在情感世界,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真正地把爱心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他一定会感受到教育的乐趣,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同时,在智慧的世界,他也一定会找到“把发现留给学生”的办法,让学生每一天都在期待和惊喜中度过。
  前两天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李慕白最后的一句话突然撞击在我的心头———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为什么这段话让我怦然心动?因为它述说了一个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意识和心态:开放。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是需要经常开窗透气的,观望外面是为了吸收,吸收是为了融合,融合之后才会产生我们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在网络里,一切都是开放的。这里是温馨的家园,没有话语的霸权,没有繁琐的俗套,只有真情的流露与思想的碰撞。数千年来人类所欲达到的所谓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境界,如今只需一键在手,即可上天下地、神往心驰。
  是的,当我正视自己的所思所想、优点缺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心门打开了;当我勇敢地向名师陈述详实的不同意见的时候,我看见有光照了进来;当我开始真切、清晰地感受到别人的快乐、痛苦和需求的时候,我打开了别人的心门。
  常常在清晨爬上网的时候,我会“看见”朱永新老师。非常想发自内心地向他道一声:“朱老师,谢谢你!”我要感谢他为教师编织了一个理想的网络,编织了一个并不飘渺的梦……是的,我要感谢朱老师,感谢网络,感谢那一双双在论坛上闪烁着的眼睛。
  可是,让我怎样感谢你呢?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