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7期

双语教学会走多远?

作者:焦晓骏等




  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已成为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而社会与学校共同关注并引发争议的“双语教学”也成为教育类报刊的高频词。一方面,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因为“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无论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David Crystal,《英语即全球通用语言》);另一方面,师资、教材、相关环境的匮乏及人们对英语的认同程度无疑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发展。本期刊发的这一组文章,其目的是让大家从多维视角来审视———双语教学究竟会走多远?
  
  尝试 改革 发展
  
  近来在社会上与学术界,有关双语教育或是双语教学到底有利还是有弊的争论颇多、十分激烈。我认为,双语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实验阶段,也许现在评论它的成败还为时过早。本文将侧重谈谈双语教育的涵义、形式、目标及实验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双语教育的涵义与形式
  迄今为止,国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不下几十种。符合我国教育实践的定义是:使用非母语(事实上通常是英语)来教授非语言学科。双语教育的优势不可小视:不仅仅关乎人才培养,它还是加强民族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手段。
  双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五种是:
  1.学校的教学用语为外语。当学生放学回家后,他们用母语;他们一踏进校门,接触的所有语言均为外语。此为极端型双语教学。
  2.孩子们进入学校之初均使用母语,但逐渐地,学校用外语教授部分学科,其他学科仍然使用母语。此为保持型双语教学。
  3.校园交际用语为母语,但所有学科的教学用外语进行。此为学科双语教学,或满足型双语教学。
  4.校园交际用语为母语(如汉语),部分学科的教学用外语进行。此为部分性学科双语教学,这也是中国不少学校进行双语教学所采用的主要形式。
  5.孩子们初入校时全部或基本使用母语,但校内所有交际与教学用语均逐步变成外语。此为过渡型双语教学;这也许是我国部分双语实验学校在时机成熟时的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母语仍然作为语言学科继续存在。
  
  二、双语教育的目标
  一般说来,我国尝试进行双语教育的目标大致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多智能的或是素质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及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英语教学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的语言能力总是不尽如人意。作为核心课程,学生经过6~10年的时间学习,却无法适应口语交流与报刊阅读的需要。在适当的地区以适当的形式开展双语教学,优化语言环境,强化使用范围,这无疑会使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成为可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习好世界上最重要的通用语言有利于较为迅速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的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发展主流。
  有人担心,双语教育过于强化了英语,学生的母语水平会不会“发育不良”?我觉得不会。首先汉语学习的主要载体———语文课还照常进行,对古典与现代名著的大量的阅读仍应坚持,学生的中文写作课也不会放弃。其次,学校的双语环境形成了,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的母语环境并没有改变,学生对父母、朋友的交谈、购物、出行时的对话还是用汉语进行的。此外,知识学科的教学并不会完全脱离汉语。例如,尽管我们在教授历史、地理时,所涉及的英语国家人名地名将直接使用英文原称(Washington代替“华盛顿”、“伦敦”还原成London),但在教授中国人名地名(如孔子、长江)时则应当是完全的中文。我个人以为,越是进行双语教学,我们越是要重视汉语,使之更为纯净。
  还有人担心,双语教育可能带来西方文化侵略。其实语言与文化并不等同。新加坡、印度等国曾沦为殖民地,英语在长时期成为官方语言,但他们的本民族传统并没有因此消失,何况我们的双语教育只是学校行为而非政府或社会行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西方的文化随着语言、商品、媒体资料等传入中国,不少人对愚人节、圣诞节等都有所了解,但我们依然一样郑重对待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等。传统文化是内化到人的血液里去的东西,年轻人对西方文化与其说认同,不如说是觉得新鲜而已。
  
  三、进行双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英语的工具性应与教育的人文性相结合。
  外语学习为两个重要目标服务———工具性、人文性。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语言学习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语言知识与语言技巧固然重要,但人文教育的融入必不可少。双语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心灵,而非制造能使用语言、拥有知识的机器。
  2.双语教学应与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相结合。
  双语教育与外语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林林总总的教学法中,我们提倡使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learning)。作为一个从事英语教学研究半个世纪的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掌握得最好。我们不主张“学以致用”、“先学后用”,而是“边学边用”甚至“边用边学”。
  3.用英语教学应本着“兴趣为先”的原则。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言学习是从交际入手的,努力创设真实的语境、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话题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十分关键。由于学生对英语的亲近程度不如母语,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的时候更应当注意导入方法与时机的把握,努力激发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对于现阶段实施双语教育的一些想法
  1.双语教育的实验不应当局限于部分外国语学校,在一些普通中小学小规模推广更具实验意义。在一些师资、环境等条件成熟的学校,选择一两个班,在部分学科(如生物、化学、物理等)尝试用英语教学,通过与平行班学科教学和英语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这有助于我们提取更多的数据来分析实验的可行程度,也有助于我们总结出更为科学的双语教学方法。
  2.师资队伍的培养应采取灵活的机制。在小学,我们完全可以让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转教其它课程。英语教师有良好的语言基础,经过适当的培训与个人努力,应当能胜任教学工作。在中学,由于学科的专业性增强,我们可以采取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充实双语师资队伍。既可设双语师资专业来培养应届毕业,也可选送学科骨干到外语类大学接受系统的外语培训。通过聘请外籍教师来进行教师培训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双语教材应慎重选择,不宜依赖国外教材。原版的英语教材有着语言纯正、可读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等优点,但内容不能与国内课程要求配套,且语言与内容可能不符合中国国情。在专家指导下翻译现行教材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对学科几乎没有损伤,但工作量很大。可喜的是,我国已有几家构编写出版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学科要求的双语教材,可根据情况选用。
  
  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开展双语教育的条件
  
  双语通常是指在某些国家个人或群体中使用两种语言。目前人们常说的语言学上的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中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知识性科目,如将英语运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教学。
  目前国内许多沿海或东部发达省份的城市都已经建立了从幼儿阶段到中学到大学的双语实验学校,仅苏州市已经批准的双语实验学校就已经达到了61所,而且每年以15%的比例在迅速增加。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
  
  一、中国实施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1.在中国实行双语教育是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科研、体育、卫生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物质、政治和精神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物质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发展教育与科研、生产与经济、交通与商业流通、医疗、体育、卫生等,无论其中那一项都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英语作为国际间交流的语言媒介,显而易见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意味着对世界上所有先进政治体制、管理体制以及理念的合理成份与内涵的兼收并蓄,意味着全体国民的政治意识、祖国意识、道德水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整体提升。因此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于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去理解、接受各国不同的文化并吸收其中合理的文化内核和精华部分,以便使我国国民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整体的提高,达到与物质文明相互协调的状态。而运用作为国际间最通用语言势必会成为吸收异国文化合理内核的最方便途径。
  2.在中国实行英-汉双语教育是个人发展或人才培养的需要。语言教学中积极的情感培养除了促进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外,还能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方式、观察视角产生变化,使得他们更具有全球意识,更具有合作性团队精神,更善于进行人与人的交际,更具有在新时代的竞争能力。
  
  二、中国实施双语教育的可能性
  l.双语教育的外部环境形成情况良好。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教育、商业、科技的全球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厂、机关、商场,带有中英文双语的标牌、说明等处处可见。随着外国投资、外国企业、金融等部门进入中国,用双语交流的单位日益增加。
  2.部分地区双语教育资源积累可观。目前由于经济发展,中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包括双语教育资源在中国首都以及东部的一些教育发达省份和地区有良好的积累。由于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通讯以及信息网络的发达,也由于目前大学毕业生某些过热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跨学科继续教育,因此在某些教育特别发达的地区率先进行双语教育实验是可行的。
  3.目前国家新课程标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地方课程标准和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对于学校双语课程的促进作用。新的国家课程标准设置中由于必修课比例的下降和选修课比例的上升,使各地的地方课程标准有了更多的弹性空间,同时也给各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在校本课程方面有了更多的弹性空间。因此具备部分或充足双语教育资源的学校可以率先进行双语教育的实验。
  4.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测试与评估对于双语教育产生促进作用。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全国小学的入学率已经达到99%,初中达到88%。许多地区取消小升初中测试,而代之以就近入学。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实行双语教育实验一般不会对学习者的升学成绩影响过大,相反会促进学习者的全面素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此外,随着教育部高考招生权与责的下放,2004年全国将有13个省份实行高考试卷自主命题,这给各省与高校对于人才的选拔、测试与评估有了更大的调整和发展空间,因此有条件的省份可以率先将双语测试部分引进高中升入大学的选拔性测试。
  
  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三个问题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北京某幼儿园原来只有十几个孩子入园,冷冷清清,设备闲置,眼看办不下去了,在暑假,学校挂出了双语幼儿园的牌子,再进行媒体宣传,结果家长们纷至沓来,生源爆满。此外,《中国青年报》也曾载文说,在《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的新书发布会上,一家外语类出版社的社长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时指出:在当今世界,国民的英语水平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两个报道内容不同,却同样令人忍俊不禁:任何一门外语都不过是工具而已,若是异化到令人崇拜、事关国运的地步,岂不可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幼儿园搞双语是为了利,出版社要卖字典也是为了利,这似乎无可厚非,但面对举国上下大有愈演越烈之势的双语教学,笔者想从情、理、法三个方面提点问题,供有识之士参考。
  
  问题一:双语教学是否符合国情?
  双语教学甚至多语教学原本并不是新生事物,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一般不仅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或追求共同发展,而是源于种族、文化认同的需要甚至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加拿大、印度、新加坡、南非等国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有着殖民地背景,语言的多元化有其历史原因,双语教学体现了文化尊重,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我国缺乏英、汉并举的历史性语言环境,真正需要依赖英语来进行日常工作与交流的人相当少,而对于科技与研究,我们不必要也不太可能告别“翻译时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学生从兴趣出发掌握一点基础英语、了解一些西方文化,为将来的发展打基础是必要的,但把绝大多数人将来难以致用的英语强行塞进常规的学科课堂,对学生思维质量与语言素养的提高大体是有害无益的,不符合“以人为本”。听说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青年人汉语不佳,英语水平也比不上英美本土的水平,这大概也是个佐证吧。
  我国的师资情况也决定了双语教学无法规模性开展。李岚清同志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曾提到一些西部小学的英语教师“教出来的外语恐怕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也听不懂”。其实即使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英语师资,“量少质差”的问题也比比皆是。去年我在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下属某中心小学调研时了解到,该校三至六年级共有20多个班级,英语专职教师只有两名,所以只能请其他教师“跨学科”兼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