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7期

教学反思的视角

作者:王水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改革和寻求新的教师“学习”与成长模式,注重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发展是其鲜明的特色。教学反思由于其独特优势而受到推崇,成为当前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方法。
  实践证明,教师将他人经验直接应用于自己,效果是有限的,而真正有成效的是靠自己的悟性而得到的感悟,用“格式塔”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来说是一种顿误,而顿悟的产生来自于对过去行为的反思。教育教学效能的提高,教师本体性知识素质水平固然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反思一度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问题是通过哪些途径才能获得有效的反思呢?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1.从学生眼中反思。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是教师生涯中令人称奇的因素之一。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最真实和最有价值意义的。每当我们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时,总能了解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以同化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理论的各种观点和见解,而且更应该以一种顺应的态度学习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反思和检查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生成顿悟、直觉、灵感、智慧、想像等多元开放的思维,以改善未来的行为。其次,使用“批判事件调查表”,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每周反馈意见和建议。该调查表是美国著名教授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等人极力倡导的一种做法,包括“最吸引人的时刻”、“最淡漠的时刻”、“最确证的行动”、“最困惑的行动”、“什么最令你惊奇”五方面描述。教师汇总学生的描述后,及时作出对“批判事件”的回答,回答的内容即是教师反思后的结果。其优点表现为:批判事件调查表中的叙述为我们提供了直接而未加过滤的学生体验,这些叙述未受到师生之间权利机制的扭曲,有助于教师及早地发现课程中需要努力解决的任何问题。有助于教师经常了解学生的观点、反应和情感并让他们公开表达出来,在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鼓励学生成为反思型学习者,不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诊断、反思和改善。
  2.从同事的感觉中反思。和同事们谈论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同伴一起参加批判对话可以向我们昭示他们对我们教学实践的看法。同事们可以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反射出我们行动的影像,这些影像常常让我们大吃一惊。他们也面临着与我们同样的危机和困境,当我们聆听他们讲述相同的经历时,就可以检查、重构和扩展我们自己的实践理论。新课程倡导校本教学研究机制建设,以此为动力推动教师的自主发展。而实现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动对话、交流与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教师典型课例剖析也可为教师提供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许多调查表明,专家型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他们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别人成功的经验。
  3.理论文献反思。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首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自己的实践。当一种理论用一种新的、揭示性的方法来阐释一种似是而非的经历时,这种经历就会更容易被理解;当别人的理论说明或肯定了我们私下得到的一种洞察结果时,我们就会感到得到了确证和认可;阅读别人的理论中的个人洞察结果,会让我们更加重视自己的推理和判断,这对我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自信来说有着神奇的作用。理论学习还能增强我们的能力,形成我们清晰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其次,理论可以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如果没有一种理论的证明和指引,我们就往往会在一个划定了的圈子里漫步,永远走不出来。理论学习可以使我们形成从特殊事件中总结一般化规律的习惯,为熟悉的事件提供不熟悉的阐释和另外的工作方式,从而超越熟悉的圈子。
  再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的经验得到升华。实践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当理论失去了它的指导性之后,那些表面上看来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本质上很可能背离了实践的要求,导致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偏离甚至有悖于目标的实现。
  4.自我批判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适当的谦恭、足够的勇气、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感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像力,是否有耐心、自知之明、亲切感和幽默感等等,调查发现,优秀教师的“教后感”、“教师自传”、“教学日志”包含着对以上问题的深刻思考,表明了他们在“教后”对“教中”反思修正的执著情怀和热切愿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其言行中的不良表现会渐渐消失。当然,随着教师经验的逐步积累和丰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调控,这正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