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6期

季羡林“提心吊胆”的一年

作者:马建强




  提起季羡林,人们总会把他与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联系在一起。是的,从1946年留学回国到北大创办东方学系,直至现在,季羡林一直没有离开过东方学系。五十多年来,中国的东方学就是季羡林,季羡林就是中国的东方学。
  但就是这样一位东方文化大师,在他辉煌的教学生涯中,除了在北大工作的五十多年之外,竟还有一年“提心吊胆”的中学教师生活。
  1934年夏天,23岁的季羡林以四年全优的成绩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当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容易,不会因为你是成绩全优,就有一份好工作等着你。面临着毕业后自己择业的严峻现实,季羡林一时无路可走,只有等待命运的安排。
  一个意外的机会来了———山东省立济南高中的校长托人邀请季羡林担任国文教师。济南高中是季羡林的高中母校。高中三年,季羡林得了六个学期的甲等第一名,是个名副其实的“六连冠”。大学期间,季羡林在几家颇有权威性的报刊上发表了散文,在全国可谓小有名气。在母校老师眼里,这几篇散文就足以把季羡林当成大作家了,既然是作家,那么自然能教国文。但是对于刚出大学校门的季羡林来说,心里却直打鼓,既有喜,又有怕:喜的是终于找到了一个饭碗,怕的是自己在大学学的西洋文学,成天是莎士比亚、歌德,现在要往脑袋里装屈原、李白、杜甫,这能行吗?会不会误人子弟?
  济南高中是当时全山东省惟一的一所高级中学,师资雄厚,工资待遇也很高。国文教师的待遇更是优厚,每个月可以挣到160块大洋,差不多是大学助教的两倍,折合人民币,至少相当于现在的三千多元。然而这160块大洋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拿到的。当时的中学生,对教师是非常挑剔的,常有“架”老师的事情发生。所谓“架”,就是把不称职的老师赶走。如果学生把自己“架”了怎么办?季羡林不得不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但是为了饭碗,为了糊口,也就只好让面子“退居二线”了———既然你们敢请我,我就敢教!反正是瘸子掉在井里,捞起来也是坐。
  国文教师连季羡林一共有四人,济南高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一共12个班,因此,一个国文教师得教三个班。另三位老教师,本来是季羡林在母校读书时的老师,有的还教过他。季羡林以为在母校教国文,自己这个新手是可以得到关照的,可安排课务时,这三位老教师每人各挑了同一年级中的三个班。这样季羡林要教一、二、三年级的各一个班,备课教课都要顾三头。季羡林意识到,自己与老师之间原先的关系变了,不再是师生关系了,而是饭碗的争夺者了。
  第一次上课之前,有位老教师向季羡林面授机宜:上课之前,先要把学生的名字都看上一遍,因为学生名字里经常会有一些生僻、古怪的字。如果新教师第一堂课上就念不出的学生名字,或者是念错了,在学生心目中,这个老师就毫无威信了。如果查了字典也查不到,点名时你就不点这个名。等点完其他人后,只须问上一声:还有没点到名的吗?这时那个没有点到名的学生,一定会举手站起来。然后你再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啊?”他自己一报名,你也就认识这个字了。如此就不至于丢面子出洋相,威信自然也就可以保住了。
  老教师的这小小一招,果然管用。季羡林班上真的就有几个学生的名字连《辞源》上都查不到。第一堂课总算平安无事地对付过去了,但并不是每堂课都能平安无事的,学生当中就有几个颇有挑衅性和叛逆精神的。当时济南高中,好像有这样一种风气,那就是教师一定要无所不知。学生这样要求教师,教师则以此自居,根本谈不上教学相长。在课堂上,老师是决不能承认自己讲错了,也决不能有什么问题答不上来的,否则就会被学生讥笑,也会被同事们看不起。季羡林自己年龄不大,更谈不上有什么教学经验,再加上同时上三个年级的课,平时难免会紧张和担心:我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讲错呢?怎样才能完全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呢?
  没有办法,季羡林如履薄冰,只能兢兢业业,多备课,多看书,多下苦工夫。好在他是清华大学有名的高才生,加上备课认真,教学勤奋,渐渐地学生们发现这个年龄不大的小老师,水平很高能耐也是很大,于是也就开始信服这个老师了。
  在完成繁重的高中国文教学之余,季羡林还抓紧业余时间,继续写作。其中有一篇散文,季羡林寄给了上海的郑振铎,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郑振铎亲自写了回信,说自己在另外一家大报主编的文学副刊可以刊登一些学生习作,请季羡林推荐一些学生作文来。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学生中的威信更高了,对爱好写作的学生吸引力也更大了,从此师生相处得也越来越好。
  不知不觉地,1935年的夏天快要到了。这个季节可是中学教师们最紧张的时候。因为一个学年快结束了,下个学年的任教聘书能不能拿到,这可是季羡林的头等大事。季羡林十分紧张,心里的滋味同一年前大学毕业时差不多。就在这时,清华大学传来消息,将与德国的大学建立留学生交换制度。由于季羡林在校期间主修德语专业,四年成绩全优,经过学校审核,同意推荐季羡林留学德国。从此,季羡林告别了惟一的一年中学教师生活,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德国留学生活和五十多年的北大教学生涯。
  如今,季羡林已经93岁高龄,一生的工作经历,最让他难以忘怀的就是这一年中学教师生活,并说这一年是“提心吊胆”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