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5期

给上学的穷孩子发补助金

作者:李 茂




  l3岁的范德尔森往常总要逃学到捕鱼船上打工,一天干12小时,挣的钱虽然很少,但却是家里不可缺少的经济来源。从今年开始,范德尔森有资格从政府那里每月获得一笔小额现金,只要他坚持到学校上课,这笔钱就能到他母亲的手里。
  “我再也不能逃学了。”范德尔森说,“如果我再逃一天课,我母亲就得不到钱了。”
  今年,范德尔森就要升入五年级了,此前他曾连续两年没能升级。这是范德尔森一个小小的胜利,同时也是一个新型社会福利计划的胜利。这个名为“家庭补助金”的计划如今正在拉丁美洲迅速推广,它是美国福利改革方案的“发展中国家版”:为打破贫困复贫困的恶性循环,政府为那些确保孩子坚持上学的穷人发放小额补助金。
  全球发展中心的主席南西·伯德赛欧将这个计划视为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一个“法宝”。她评价道:“它鼓励每个家庭为孩子的未来投资。”
  据《纽约时报》报道,工人出身的巴西总统卢拉正打算大规模推广这项家庭补助金计划,并把每月的平均补助额提高两倍,达到24美元。到2006年,家庭补助金计划将使1140万家庭受益,惠及人口4500万,几乎占到巴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规模将创下世界之最。在该计划的负责人安娜·福西卡看来,家庭补助金是“这个国家欠穷人的旧债”。
  卢拉总统的这一举措不仅得到了国内穷人的支持———穷人正是卢拉的政治基石,而且还大受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欢迎,这些机构是家庭补助金计划的主要支持者,它们为巴西的这项计划提供了高达30亿美元的贷款。而在卢拉总统的4年任期内,家庭补助金计划共需资金7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研究巴西经济的首席经济学家冯·安姆斯博格介绍,该计划每年所需经费约占巴西国内生产总值的0.33%,超出了卢拉总统从公务员养老金系统里为该计划挤出的经费。
  但家庭补助金计划在巴西已经深入人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该计划并未被简单地视为一种施舍。
  早在1995年,卢拉所在的工党就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实施了家庭补助金计划,这在全世界都是属于最早的,值得工党大书特书。“当时的理念是给家长们钱,让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不再让孩子工作。”时任巴西利亚市长、现任卢拉政府教育部长的经济学家克里斯多旺·布瓦尔克说。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卢拉的政治对手、巴西前任总统费尔南多·亨瑞克·卡多索也实施了家庭补助金计划,并在2001年将其在全国推广。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卡多索的政党在坎皮纳斯市也试验了家庭补助金计划。
  随着有关家庭补助金计划实施情况研究的开展,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和墨西哥等国的成功经验越来越为世人所知。特别是在墨西哥,该计划目前已经覆盖了2000万人。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家庭补助金计划在拉美地区的推广。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对墨西哥实施的家庭补助金计划进行了严格的评估。调查发现,参加该计划的儿童比其他儿童身体更健康,营养状况更好,且在校上学的时间更长。
  最近在巴西的调查显示,巴西穷人对政府给予他们的这一小笔钱非常看重,虽然这笔钱以富国的标准来看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穷人来说,这笔钱却能帮上大忙。在海滨城市奥特雷沙的贫民区,人们用政府发放的补助金买大豆、大米、胡萝卜、土豆、鸡蛋、芒果、食用油以及孩子的学习用具。家长接受补助金后,孩子们害怕失去这笔钱,因而对待上学更认真了。虽然大多数孩子仍然有工作,但都只利用课余时间去做。
  12岁的卡拉·多斯桑托斯是范德尔森的同学,也在念四年级,她那幼小的脸上显露出的疲惫,本是比她大数倍的人才会有的。“她吃了很多苦。”她的老师玛利亚说,“她照料全家人。她的责任犹如一个成人,她太不容易了。”
  每天清晨,卡拉在上学前要工作4个小时,做饭、洗衣服、擦地板,都是女仆的工作,每小时30美分。她从不乱花钱,“我买大米、大豆、面条和鸡肉。”卡拉认真地说。
  干完活儿后卡拉去上学,因为她只有上学才能为家里争取到补助金。有好多次她晕倒了,据她的老师猜测,她一定是又饿又累。到了傍晚,卡拉通常要在家里照料5岁的弟弟和7岁的妹妹。所谓家,就是两间没有窗户的小屋。卡拉的单亲母亲则要到姑妈家去做饭,姑妈家都是些无所事事的懒人。母亲之所以要给亲戚们做饭,是因为他们给了孩子们食物。
  这个家庭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政府发放的补助金,两个月前数额翻了一倍多,有32美元。“对于没有工作的人来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卡拉的母亲说。
  克劳迪莫是一个顽皮的11岁男孩,有一双深褐色的眼睛,也住在这个贫民区,离卡拉家有几个街区。要不是家庭补助金计划,他是不会到学校上学的。他最欢乐的时光是在贫民区一块肮脏的空地上踢足球,但他更愿意到面包店去打工捏面团,这样他能挣到一些小钱和几片面包。
  “我的妈妈对我说:‘你必须去学校,否则你就是傻瓜,将来一事无成。’”克劳迪莫说。但他并没有把妈妈的这番话放在心上。最终让克劳迪莫走进学校的,不是将来过上好日子的长远期望,而是他母亲对他的威胁:
  如果他不去上学,家里失去了政府每月发放的5美元补助,他会被送到沉闷的乡下去跟父亲一起过。
  “我每天都不得不去学校,这真是很痛苦的事。”克劳迪莫说,“要不是为了这钱,我会一直呆在街头,一天都不会到学校去。”
  从巴西东北部港口城市福塔莱萨市驱车两个半小时,可以看到一个名叫奎科斯巴的乡村居民点。那里的人吃他们自己种植的食物,通常还不够吃,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挣到额外的钱。土地多岩石,且常年缺少雨水,即便在这个季节,巴西的夏季,树木看上去像要被点燃一样。然而,在这样的干旱地区,聚居了拉丁美洲最多的贫困农村人口。
  这里的家长和教师说,即便没有政府发放的补助金,孩子们还是会上学的,因为并没有别的什么事情可做。但即便如此,家长们还是打心眼里感谢这笔补助金。“首先,我感谢上帝。”一名不识字的母亲玛利亚·安德拉特说,“其次,我感谢卢拉总统。”
  母亲们每月走上30英里到附近的镇上取钱已经成了一个惯例。他们手握政府发的磁卡,在当地彩票销售点的提款机上一刷,现金就弹出来了。然后他们就在集市上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48岁的安东尼奥·索扎和37岁的玛利亚·托雷斯有7个孩子,一家人住在一间土房子里,离安德拉特家有几座小山的距离。两位家长记不清上一次家里吃肉和蔬菜是什么时候。但每月27美元的补助金使他们能买上大米、糖、面和油。
  索扎先生和太太虽然目不识丁,但他们都相信教育的力量,因而坚持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如果他们不学习,他们就会成为像我一样的笨蛋。”满脸皱纹的索扎先生微笑地看着他的两个女儿说, “我能做的一切就是下地干活。”
  他的妻子自豪地说:“有些做父亲的不让自己的子女上学。但这个男人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做了他能做的一切。”
  在每个平日的清晨,一辆平板载货车颠簸在奎科斯巴的乡间公路上,每到一间土房子便停下来把孩子接到车上。孩子们五颜六色的服装装点了乡间单调的景色。随着“突突突突”的声响和车尾飘来的滚滚尘土,孩子们被一颠一簸地载往了乡村学校。那里是孩子的希望,也是巴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