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5期

观察:思维的源泉

作者:佚名




  如何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影响学生智力发展有哪些因素?这是每个教育者无不关心和感到困惑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既有理论上的深入研究,也有实践上的丰富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学校的理想就是不让一个未受过智力训练的人进入生活。这是因为智力不开化的人不仅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而且会有害于社会,有害于他人。因此,他的结论是:“没有智力的发展,没有灵活、活跃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智育。”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智力的影响。所谓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
  他认为,智力发达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善于观察。“观察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思维源泉”。他还认为,学龄早期的观察训练,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兴趣,苏霍姆林斯基经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思考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通过观察来发展孩子们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们关于各种现象及这些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某一事物的特点的最初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还给学生布置一些以观察为依据的专门的思考作业。他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教材的方法,而且也是发展智力,培养智能的手段。为此,他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写了不同类型和不同要求的思考作业。他给低年级学生编的作业大多与自然现象变化有关。例如,他要求这些学生在观察秋天果园发生变化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一些树九月落叶,另一些树十月落叶,而有些树到春天才落叶?落叶的时间与某类树春季发芽的时间有什么关系?等等。
  他给中高年级学生布置的思考作业总是与某种劳动有关,而这种劳动的结果又大多取决于季节和天气等客观因素。例如,他要求七年级学生思考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加速植物在结果期间的生长依赖于哪些条件?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施肥和用化学物质处理种子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对劳动过程和自然现象进行考察。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学校里,这种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分析的方法为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师所广泛采用。而安排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这一活动,则成为这些教师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观察写作文这种创作活动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的学生都喜欢写作文,其原因就是他们的作文是在大自然中边游览、边观察、边构思的情况下完成的。他认为,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游览能丰富他们的词汇,有助于他们掌握表达现象和特征的细微差别的各种词语,而且他们都想把所看到、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东西尽可能地用美丽词汇表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观察大自然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观察要为学习新课作准备。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寻求答案。他发现,学生产生的问题越多,他们在课堂上就越积极,就越迫使他们去思考,知识就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他确信,观察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从观察中不仅可以吸取知识,而且可能使知识在观察时活跃起来。由此,他得出结论:“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