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期

放飞心灵

作者:迈克尔.米查尔科




  摒弃先入之见
  
  要想产生新思想,就必须摒弃各种先入之见,进行创造性思维,用尽可能多的不同方法去看待事物。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喜欢进行模仿性思维。当遇到新问题时,我们往往专注于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不去考虑其他办法。
  与此相反,当遇到问题时,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会问自己:“我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看问题?我怎样才能重新考虑我看问题的方式?我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喜欢找出许多种应对办法,其中有的是超出常规甚至独一无二的办法。
  要想进行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包括那些最不被人注意的方法和可能性最大的方法。愿意探寻各种方法,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人曾经问爱因斯坦,他和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爱因斯坦回答说,如果你请普通人在草堆里找出一根针,他们找到一根针以后就会就此罢手,而他则会把草堆翻个底朝天,找出所有可能找到的针。
  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遇到难题时,总能找出新的思维方法。他认为,秘诀就在于他能摆脱前人思考问题的方法,用新的方法进行思考。如果某种方法行不通,他就会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看问题,直到找出能发挥其想像力的方法。他具有惊人的创造力,能在10分钟内完成普通物理学家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费曼建议,我们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而不是进行模仿性思维。在他看来,即使老方法尽人皆知,你最好也要想出自己的方法或新的方法,而不是采用众所周知的方法。
  
  改进教育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是改进教育方法。在美国,许多学校的教育是向学生灌输思维定势。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按照前人的想法以固定的思路处理新的问题和情况,这就事先限定了我们对问题和情况的应对办法。简言之,我们学到的是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思考。
  因此,我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信息,而不是寻找其他的方法。一旦我们知道什么方法行得通或者什么事情可以做,我们就不再考虑其他做法。例如:我们总是利用在黄金时段做电视广告的方法来推销产品。我们对这样做的结果比较满意,而且电视广告似乎行之有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会寻找其他的方法来为我们的产品做广告吗?恐怕不会。
  即使当我们主动寻找信息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时,我们也总是忽略那些引导我们找出新办法的思路。英国心理学家彼得·沃森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证明了这种倾向。他向被测试者给出循序排列的一组数字“2、4、6”。然后,他请他们说出这组数字的排列规则,并举例加以说明。
  沃森发现,大多数人最初说出的排序几乎都是“4、6、8”或类似的顺序。于是,沃森就说:“对,这是一个例子。”然后,被测试者会接着说出“20、22、24”或“50、52、54”等各组数字,每组数字的排列规则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加2。经过几次猜测并获得肯定的回答,被测试者就会相信这就是数字排列规则,而不再去探寻其他的规则。
  实际上,沃森希望找到的规则更简单,就是后面的数字比前面的数字更大,如“1、2、3”,“10、20、40”或“400、678、10944”等。找出这种规则并不难,被测试者只需说出“1、2、3”和“5、4、3”两组数字,然后看沃森的回答是对还是错。从中得到的信息可以使他们知道猜出的规则是否正确。
  在数百次这样的实验中,沃森从未发现有人自发地提出其他的假设。简言之,被测试者都没有尝试过找出更简单的规则或其他的规则。
  而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总是寻找不同的思考方法。即使老方法不错,他们也会想出新的思维方法。由于他们愿意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想出不同的主意,他们的思路更广,并能获得其他人无法得到的新的信息。
  
  找出最佳想法
  
  创造性想法是从各种各样的大量想法中产生出来的。以下海找珍珠的人为例:他把独木舟划向大海,潜入水中,捡起一个牡蛎,浮出水面,爬进船中,把船划向岸边,打开牡蛎。发现牡蛎中没有珍珠,便又把独木舟划向大海,重复着上述工作。
  这种做法会浪费大量时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反复潜入水中捞牡蛎,等独木舟装满牡蛎后,再回到岸边。珍珠很稀有,要打开许多牡蛎,才能找到一颗珍珠。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每捞出一个牡蛎就返回岸上。想法的产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有了一两个想法就开始处理问题,好像这些想法就能解决问题。然而,创造性的想法和珍珠一样并不常有。我们往往有了好的想法就不愿再去发现更好的想法,有了更好的想法就不愿再去发现最好的想法。
  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陈列着数百种留声机,其形状、大小、质地各不相同。这些展品形象地反映了爱迪生的思维方法,即探求可能想到的每种可能性。
  要想产生更多的想法,就必须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努力。假如我请你用3分钟的时间想出普通的砖块有什么用途,你无疑会想出一些,但不会很多。成年人平均只能想出3至6个用途。然而,假如我请你以最快的速度列出40种用途,你就能在短时间里想出许多种用途。设立定额和时限能使你集中精力,具有竞争意识,保证你思路畅通。
  为了提高创新能力,爱迪生的做法是给自己及其助手设立定额。他给自己设立的定额是每10天一项小发明,每6个月一项大发明。如果你强迫自己产生许多的想法,就不会对自己求全责备,而会把所有想法都写下来,包括明晰的想法和隐约的想法。在这些想法中,前面三分之一是那些你历来拥有的旧想法;中间三分之一是一些更为有趣的想法;最后三分之一将是真知灼见、奇思妙想和更复杂的想法。
  前面的想法通常没有后面的想法质量高。这就像水从水龙头中流出来一样,后流出来的才是清澈、凉爽、没有杂质的水。同样,后产生的思想才是创造性想法。与前人相似的稳妥的想法最接近我们意识的表层,因而是我们自然而然地会首先想到的。只有当常见的和习惯的想法流尽之后,才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和富于想像力的想法,这就是创造性思维。
  
  获取新的角度
  
  人们通常是凭第一印象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就像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一样,我们看问题的第一看法往往也是片面的和表面的。因循守旧的观念阻挡了我们的眼光和想像力。
  达·芬奇相信,为了认识问题,你首先必须学会如何建构问题,以便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看问题。他认为,我们最初看问题时往往过分偏爱我们常用的方法。而他则是先从一个角度看,接着换一个角度看,然后再换一个角度看。每换一个角度,他的认识就会得到深化,从而逐步看出问题的本质。达·芬奇把这种思维方法称为知道如何看问题。
  创新往往来自于找到别人没有采用过的新角度。从本质上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描述的是不同角度的互动关系。弗洛伊德通过把事物放到不同的背景条件下,从而改变事物的含意。例如:他把无意识当作病人婴儿时期经历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病人改变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想法和反应。
  以不同的方法阐述问题的次数越多,你看问题的角度就越有可能改变和深化。爱因斯坦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总是用尽可能多的不同方法去建构问题。有一次,有人问他,如果有人告诉他一颗巨大的彗星会在60分钟内撞击并彻底毁灭地球,他将怎么办。爱因斯坦说,他会用55分钟来考虑如何建构这个问题,用5分钟来解决这个问题。
  
  进行概念融合
  
  想像力的核心是“概念融合”,它是一种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认知过程。它是将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从逻辑思维转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学会将不同的概念融合在一起。例如,爱因斯坦将物体想像为同时处于运动和静止之中。再如,玻尔将光想像为粒子和波。
  你的无意识通过辨认出不同概念的对应部分,将不同概念融合在一起。然后,你的无意识将这些对应部分置于融合之后的东西中。融合之后的东西再进入你的意识,形成思想和看法。这不是一种逻辑思维,而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是史前人类的思维方式。这样创造出来的思想和产品是用任何其他思维方法都无法创造出来的。
  当你向池塘中投入一块石头时,你会看到波浪向外扩展。石头挤压水分子,受到挤压的水分子又相应地挤压旁边的水分子。这样,投石这个动作就产生了相互挤压的水分子,这些水分子受阻后就形成了波浪。但是,从本质上讲,波浪既不是石头,也不是水。每个波浪在向外扩展和移动的过程中,都有自身独有的特性,而且这些特性是可以测量出来的。这是一种有自身生命的事物,独立于造成这种事物的石头之外而存在。你通过向池塘中投入石头,创造了在此之前不存在的事物,即波浪。
  同样,为了产生思想,你需要一种方法,以便在你的心中创造新的模式。你需要使一种模式与其他模式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思想。你想像出来的每种新思想都好比是往你心中投入一种新东西,看你能在你的想像中形成何种模式的波浪。